摘录自郑浪平着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第二十二章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时间:一九三七年八月到同年十一月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


zai中日的历史决战之中,再也没有一场的会战,能像淞沪会战这样打得惊天动地与扣人心弦, 中日双方所动员的部队总数,最后超过了一百万人,所有现代的武器,如空军飞机、 海军舰炮、坦克、毒气都大量的出笼。但是同时,以及最为原始的作战方式, 面对面的以刺刀格斗、甚至石块投掷,也有或是最为壮烈的人肉炸弹,也全都派上了战场。 而且战斗就在十里洋场的上海都会区的租界边缘进行, 新闻记者可以一方面在大饭店的阳台上喝咖啡,一方面远眺中日两军的浴血作战, 这种大会战的规模与型态,恐怕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当时参加淞沪会战的绝大多数中国的军人,根本就想都没有想过 他们将面对一场最现代的三军联合立体作战,以及在毒气与八英寸炮弹攻击 下的可怖景象。但是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中国绝对不能再让日军为所欲为 地蹂躏下去,华军决定,假如没有武器可以抵挡日军的攻势,他们的身体就是拒 敌的唯一长城。

在卢沟桥事变开始恶化,迅速的扩大成为华北事变的时候,中日双方的领袖们, 已经多少有些知道,中日之间恐怕无法避免一场历史的大决战。但是, 中日两国的军政决策者,在刚开始考虑决战的地点与方式之时, 都没有要把上海当成中日两军大决战的地点。当时中日双方都曾经准备企图在华北地区, 进行军事决战的较量,但是战局突然出现戏剧性的大变化,预期华北的决战没有打热, 反而是上海的冲突,演变成为中日战争历史中,最大规模的会战。

22.1 中国决定在上海应战

在一九三一年的一二八事变之后,中日双方在上海的军事冲突,都受到国际社 会强烈的干预,要求中日两国不要在上海地区进行战斗,以免影响到国际社会的 重大利益。因为上海不单是中国的金融与经贸中心,也是一个国际经贸金融的大 都市,世界各国在上海有着极大的商业利益,上海的精华商业区,是属於国际强 权拥有主权的租界地,因此在国际社会的要求下,上海划出非武装的中立地区, 以减少中日之间的军事摩擦。中国正规军不能在上海市区附近布防,但是日军却 可以在其租界地内,建筑防御工事,日本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处在这里设立司令部 ,日本海军的第三舰队,则在附近的水域巡弋。(列强与日本的海军船只依照 不平等条约,可以自由进出中国的内河水道)。

但是在卢沟桥事变(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开始扩大之后,上海的紧张情势也 跟着快速的升高,因为日本在上海拥有租界虹口,同时派驻了海军的重兵防守, 而中国抗日风潮民气最盛的地方,也在上海,华北的中日冲突,立刻引爆上海强 烈的反日民气,上海人民自动自发的抵制日本人所有的活动,甚至开始威胁日 本人的生活安全。

而日本的海军一直想在大陆政策上,强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增加争夺建军 资源的筹码,因此日本海军不甘心由陆军一再的主导侵略中国的政策。根据日本 海军的观点来看,假如中日两国在河北与内蒙进行决战,那么日本海军仍然只是 一个支援的角色而已,何况在一二八事变之后,日本对於上海的攻防,就有着极 大的军事兴趣,因此日本在上海的日租界中,秘密的建设了有如要塞般的防御工 事。当中国人民反日的风潮开始在上海出现之时,上海的日本侨民与工商业都受 到影响,日本海军当然立刻展现强势的做为,增加部队,进行护侨的工作, 同时也强烈的建议日本参谋本部,应该在上海展现军力,以打击中国的政治与 金融中心,来增加速战速决战略的威力。

不过日本参谋本部的战略部署,一直是以防苏做为国防的重点,因此实在不希 望再将军力分散到华中,所以并不同意海军的要求,在上海增兵。但是在卢沟桥 事变之后,上海也发生了中日之间的冲突事件,八月九日,中国的保安队在虹桥 机场,因为穿着便衣的日军大山勇夫中尉,闯越机场封锁线而被射杀问题,立刻 成为中日双方在上海最为严重的交涉事件。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二日起,上海已是接近风云急变之前的紧绷状态,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爆不可测的冲突,华军与日军都在争取抢先布防战斗据点的时机,便衣的部队更是夹杂在人群之中,互相的刺探军情与寻找有利的地形。


依照过去中日冲突的惯例,这种日军有人死亡的事件,是可以扩大成为正式的 战争冲突(卢沟桥事件,既无人死伤,也无实物破坏,尚且都能扩大为攻占北 平、天津的华北事变,何况虹桥机场日本死了军官),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与经贸中 心,距离首都南京更是十分的接近,虹桥机场事件爆发,给日本海军在上海增兵 得到了藉口,日本的海军陆战队,首先在八月十一日,增援上海。日本驻上海的 军政首长,向上海当局,提出强硬无理的要求,於是上海局势的发展,立刻蕴含 着爆炸性的危机因子。

因此上海出现了极度爆炸性的危机发展,迫使蒋介石在衡量各种因素的考虑之 后,决定将精锐的中央军,开始调往上海布防,以防局势急转直下,而危及到首 都的安全,当然蒋介石同时已经有改变决战地点的大战略考虑。而日本方面同样 的重视上海的紧张局势,在海军强烈的要求之下,日本政府与参谋本部终於通过 ,派遣陆军增兵支援上海,於是中日双方的军队,开始迅速的在上海市内与近郊 集结。京沪警备区司令张治中积极请战,在八月十一日晚上,蒋介石同意派遣负 责中央警卫部队的八十七、八十八师前往上海,同时开始调集更多的部队向上海 外围地区移动,也有化装的保安队与便衣队,在八月十二日清晨,大量的华军开 始驻进上海市区。

中央军的在上海市区出现,立刻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大幅报导,上海市民更是民 气高昂的欢迎中央军的保家卫国行动,但是对於日本在上海的军队,就造成极大 的压力,因为中日双方都在设法争取先发制人的机会。日本海军将蒋介石调派大 军驻进上海的情报,回报日本之后,日本海军大为震动,日本政府当天晚上就举 行四相会议,决定日本陆军要在上海增兵,以保护皇军与侨民在上海的利益。

日本在上海的驻军更是在接到增兵的消息之后,挑衅的动作更为的加大,於是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二日起,上海已是接近风云急变之前的紧绷状态,任何的风吹 草动,都会引爆不可测的冲突,华军与日军都在争取抢先布防战斗据点的时机, 便衣的部队更是夹杂在人群之中,互相的刺探军情与寻找有利的地形。一时之间 ,中日双方出现大军云集,以及设阵布防的动作,上海局势紧张到随时可以爆发 冲突。

22.2 八一三上海事变

究竟是谁先在上海开出第一枪,现在已经无法清楚的查证,但是可以比较清楚 知道的是,在八月十三日上午九时过后不久,於上海的北站与宝山路一带,爆发 了日军便衣队与中国保安队射击事件,接着事件持续扩大,上海各处都开始传出 枪声。十三日下午,在八字桥的持志大学附近,中日双方爆发了更为直接的射击 事件,中日两军当然立刻进入阵地待命,而在当天的下午四时左右,日本陆战队 司令部,挂出了全军作战的战旗,停在黄埔江与长江水域的日本舰队,立刻万炮 齐发的射击中国军队阵地与上海市区,於是中日在上海的冲突,就在八月十三日 的上海街头正式开战。

虽然上海之战,原是在卢沟桥事件牵引之下,藉着虹桥机场意外而引爆的。但 是在中国方面,蒋介石已有将战略重心,从华北转移到华东的计划,在虹桥机场 事件之后,蒋介石更开始下令进行战略方向大转弯,抽调大军赶赴上海,准备改 变与日本的决战地点与战略方向。不过日本参谋本部,仍然希望中日能在华北决 战,所以设法控制上海军事冲突的规模,但是也绝对不能让华军占到上风,因此 日军在上海的军事反应,是属於战略上的被动方式。因此在危机开始恶化之时, 日本的参谋本部,还尽量想控制上海的战事规模,以避免战局的扩大与恶化。

华军能够在上海争取到主动与猛烈攻击,的确是让日军大吃一惊,假如日军没有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内,秘密的建设了比要塞还要更为坚固的军事据点,以及日军若是没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军火力掩护,中日双方真的凭战场上实力,在上海进行较量,日军还真有可能被华军赶下黄埔江。


但是对於在上海的中日双方的前线指挥官,都记得一二八事变的前车之鉴与历 史的教训,因此,谁都想先发制人的抢先发动攻势,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 。日本海军希望能够立刻扩大攻占据点,以利援军部队登陆,而华军的挥官与参 战部队,正是当年参加一二八事变的原班人马主力之一,中日双方都在誓为当年 作战报仇的心态下,也决定针锋相对,设法抢夺有利的作战时机与位置。中日双 方的战线主轴是在黄埔江的东西向作战,华军由西往东进攻,企图将日军赶下黄 埔江,日军是由东往西打,企图扩大日本援军登陆的桥头堡。

不过,提早的爆发上海战事,对华军比较不利,因为当时华军兵力集结的部署 速度,根本比不上日军的增援速度(日军从本土的海岛出发,只要五到十天, 就可赶到上海,华军则要三到五星期,才能由华中、华南到达上海),八一三爆发 战事之时,在上海的华军,并未完成优势的部队集结,但是指挥官张治中复仇心 切,中日双方的部队又不断的爆发部署的摩擦交火,因此中国方面就决定不惜冒 然的全面开打。

而虽然上海的日本租界与军事基地,在中国的领土之内,但是华军显然的缺乏 正确的情报,并不知这些年来,日本军队早已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内,秘密兴建了 比要塞还要坚固的军事据点。因此日军在刚开始冲突时,虽然在人数上只有一万 五千人左右的劣势,但是日军一方面可以据险顽抗,一方面则有日本优势的海空 军火力支援,所以中国的部队作战虽然勇猛,几度的近距离攻入日军阵地,但是 却无法攻克日军的要塞据点,华军缺乏事前情报掌握,以及没有攻坚火力的严重 缺点,在此次功败垂成的战斗中暴露无遗。

华军能够在上海争取到主动与猛烈攻击,的确是让日军大吃一惊,假如日军没 有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内,秘密的建设了比要塞还要更为坚固的军事据点,以及日 军若是没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军火力掩护,中日双方真的凭战场上实力,在上海进 行较量,日军还真有可能被华军赶下黄埔江,这就是蒋介石最为精心培养的全德 式装备的八七师(师长王敬久)与八八师(师长孙元良)的勇猛表现。但是华军 的兵力与火力仍然无法取得优势,特别是没有足以攻坚的重型武器,单靠部队英 勇的攻击表现,仍然无法攻破日军在上海有如要塞般坚固的据点。

当中日两军在上海正式开火之后,国际强权此时才感觉到,他们在上海的利益 受到影响,这才装模作样的提出停战的调停要求,蒋介石基於中国的战略原则, 就是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不得不对国际强权的要求,有所敷衍,日本则是 利用机会喘息,以困守待援,因此增加了华军在早期攻势的国际困扰因素,上海 之战一开始,华军虽然取得攻击的先机,但是却终於没有达成赶日军下黄埔江的 目的。

22.3 中国空军英勇御敌

而日军在开战之初,就企图以优势的空军兵力,先对中国的空军,进行歼灭的 打击作战,因为日本对於中国加强的部署空军战力,早就觉得如芒在背,所以作 战的优先目标,就是要歼灭中国刚刚在培训养成的空军,日本空军根本就不相信 中国空军能够有任何真正的战力。同时日军飞机也对中国的军事与平民目标,也 进行大量的炸射,以造成中国平民大量的伤亡,以制造中国人民惧战的恐慌心理 。但是中国空军却展现了超水准的反击,使得日军的空军,伤亡惨重。

按照中国原先的作战计画是,在华北决战,因此中国新编的空军也奉命北调, 准备轰炸平津,但是在蒋介石决定将中日的决战,改在淞沪之后,空军奉命紧急 南飞,刚驻进基地,就爆发八一三上海作战,日本的第三舰队以绝对优势的火力 ,猛轰中国守军的阵地,造成中国军队极大的伤亡。因此中国空军决定在八月十 四日清晨,主动对日本海军舰艇发动攻击,中国空军第一波的攻击目标,就是停 在长江水面上的日本舰队,中国空军对日本舰队成功的突击,立刻激怒日军,因 此日军立刻下令,动员日本空军,优先猛烈的歼灭中国空军。

日军立刻调动从台湾新竹机场为基地的日军木更津与鹿屋联队战机,企图一举 攻击京沪地区的所有中国空军的基地,以歼灭中国空军挑衅日军的战力,不料当 天入侵的日本空军机群,遭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高志航队长所率领的战机反击, 结果是首开中日空战全胜记录,中国空军以六比零的战绩大胜,日本空军简直不 肯相信这个结果,而全体中国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国民 政府立刻宣布八月十四日为中国的空军节,以记念中国空军这种超乎水准战绩的 历史表现。

日军更是无法接受这个「皇军无敌」之神话竟遭到打击的事实,所以日本空军立刻在 第二天(八月十五日),全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国空军,发动歼灭性的攻击,以 讨回日本空军失去的军威,结果是日本飞机遭到更大的损失。在连续三天的中日 密集空战之中,日本的空军竟然被击落四十六架之多,台湾皇民心目中的「飞天 战神」木更津与鹿屋联队,更可以说是被中国空军打得溃不成军,而在长江三角 洲地区兴奋的中国人民,竟然不畏日本飞机到来的空袭警报,纷纷的跑到屋外与 制高点,观看中日飞机的空战缠斗,为中国空军纳喊助威,各地纷纷举行火炬游 行,以表达他们对於中国空军的支持。

沈崇诲烈士以人机一体的方式,撞上日本军舰,阎海文烈士跳伞,但是拒绝向日军投降而举枪自尽,不但赢得中国人民的热泪与尊敬,就连日本都觉得可以拿这些中国空军烈士的英勇表现,做为激厉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榜样。


日本空军之「惨败」可以说是造成日本的举国震惊,也许日本至今仍然不能了 解,为什么日本优势的空军,竟然会被中国弱小的空军,打成这种难看的败相。 当然中国的空军才刚刚勉强成军,因此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与日本空军 相比,但是由於日机的轻敌与华军奋不顾身的力战,确实发挥了令日本空军受到 重创的效果。

其中以沈崇诲烈士以人机一体的方式,撞上日本军舰,阎海文烈士跳伞,但是 拒绝向日军投降而举枪自尽,不但赢得中国人民的热泪与尊敬,就连日本都觉得 可以拿这些中国空军烈士的英勇表现,做为激厉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榜样。「支那 空军勇士」让日本军民真正感到中国民族主义的热血精神,日本要想打败中国 ,恐怕要付出比三个月还要长许多倍的时间,当然历史最后的结果是,日本不但 没有打败中国,还向中国无条件投降!

而面对日军在上海困守待援,日本大本营在八月十五日决议,立刻派出增援上 海的部队,由松井石根大将组成上海派遣军,以日本的第十一师团与第三师团的 部队为先锋,加派航空母舰战斗群,支援第三舰队,前往上海地区作战。在八月 二十二日,日本上海派遣军的援军抵达了上海,立刻分兵在黄埔江码头登陆,以 驰援被困的日军,并且将主力从长江沿岸的浏河、川沙口到吴淞口,在华军阵地 的侧背登陆,企图包围攻击上海日军基地的华军。

22.4 中日在上海形成主力决战

於是中日双方的上海之战主轴,开始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日军从长江沿岸 登陆,作战轴线由北向南延伸,企图切断华军与南京方向的补给线。因此中日之 间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就在上海西北的郊区展开,整个战场的方圆半径,不过几 十公里左右,但是中日两军在此血战长达两个多月,死伤的人数超过五十万人以 上,几乎是达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地步,而战斗最为激烈的罗店与大场,由於 中日两军争夺激烈,更是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

华军先发制人的攻击,没有击溃日军的防御阵地据点,反而引来日军援军的侧 翼包围,这时蒋介石已经决定将主力决战的地点,放在上海地区了。於是立刻重 新部署在上海作战的兵力,成立第三战区,派出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防守浦东 到杭州湾阵地,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防守上海市区,而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负责 上海市郊到长江的防线。而此时日军攻击的重点,正是上海西北方的市郊地带, 日军希望能够切断华军与南京相连的补给线,以包围在上海参战的华军。这时候 ,日军还没有看出,蒋介石已经决定将华军的主力部队,在上海孤注一掷的与日 军决战,由於华军主力源源涌到,造成日军一再的被迫增兵,日军只是希望能够 解上海之围。



这次日军记住一二八事变的教训,在上海派遣军中,大量的抽调各个师团的工 兵单位,特别增加各种桥梁设施的装备,以增加日军在河道之间的运动能力,并 且避免在上海的市区作战。松井石根先将主力放在攻占上海西北郊区的宝山到罗 店一线,以扩大日军登陆的滩头阵地,而陈诚的主要作战任务,则是「反登陆作 战」,於是中日两军的主力,就在这个地区进行非常惨烈的阵地争夺战。

由於日军拥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特别是日军的海军炮舰的火力,更是全球第 一的,对於华军阵地,进行近乎摧毁性的密集射击,弹幕的威力可以说是打得天 摇地动,华军是血肉横飞。华军那点轻炮兵,根本没有还手的力道,於是华军在 长江沿岸阵地,可以说是死伤无数,其中以守宝山的姚子菁营,是全营战死无一 生还,最为壮烈,其实在罗店争夺战中,华军牺牲的程度,几乎也是到了全部队 牺牲的有死无回的程度,罗店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 才打不到半个月,就已经少了一半以上的兵员,到了九月十日,华军才放弃反登 陆的滩头决战,退到河道密布的内陆,防守马路河到蕴藻滨,以及潘泾到杨泾的 地区。

此时松井石根虽然攻占罗店,但是无法有足够的兵力,继续的向南攻击,以切 断华军的上海与南京交通线,而完成对上海华军的大包围。因为在上海市区以及 东区的华军,仍然在对受到围困的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的攻击,松井石根必须要 抽调兵力,支援这些地区的战斗。

此时的上海之战,已经成为全球新闻关注的焦点,没有一个国际军事专家敢相 信眼前的事实,华军竟然能在上海力战日军,以为最多防守一个星期的战斗,竟 然打了一个月以上,华军猛攻张华滨车站,攻势之猛烈,令中外记者看得目瞪口 呆,日军只有全力投入部队稳住战线,在黄埔江中的日本舰队,更是不断进行弹 幕射击的火力掩护,整个上海租界可以说是全被炮声与火光所笼罩,日军拚死反 击的结果,也只能勉强守住阵地而已,北站、八字桥等阵地,仍然不动如山的守 在第九集团军的手中。

这时日本的大本营才意识到上海战事, 正在发展成为一场超级大会战 [1], 日军原先规划的上海派遣军兵力,根本不足以击败华军, 於是日本参谋本部在九月十一日决定,对上海派遣军进行大量的增兵, 而正式组成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调动日本第九、十三、一○一师团, 台湾旅团、炮兵第五旅团,以及抽调大量的工兵 特种作战部队,与海空军支援作战部队,增援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这样,日 本的上海派遣军已经是拥有五个师团,两个旅团,以及陆海空的特种与支援部队 ,总兵力人数超过十六万人,日本决心要在上海地区的会战中,与华军一争高下 ,但是日军仍然没有想到,华北决战已经不可能发展,华东会战才是中日之间 的真正决战。

为了守住大场,夺回蕴藻滨防线,蒋介石也把手边可以调动的兵力,全都耗尽了,而军政部长何应钦表示,在战事最为激烈的时间中,一个师的部队调到火线,只能维持半天,就已经报销。


蒋介石也在九月二十一日,下令改组第三战区,自己亲自兼任战区司令长官, 将上海的作战部队分成左翼作战军(陈诚),中央作战军(朱绍良),右翼作战 军(张发奎),同时将所掌控的中央军,几乎全数的投入战场。而此时从华南、 华中,甚至西南的各路诸侯部队,也毫无保留的陆续赶往上海战场增援,中国几 百年没有出现这样的勤王之师(拥护中央)四集,而共同抵御外侮的作战情景 ,上海的战事,已经融合了中国所有军民的血泪、力量与注意力。

松井石根得到增援之后,还是将主力放在上海西北部的郊区,以进行对华军的 侧翼包围作战,不过此时日军深入内陆,已经没有威力强大的海军舰炮的火力支 援了。日军从九月十一日到十月二十日的四十天之内,在这个地区的作战进展是 ,从潘泾打到杨泾而已,东西的距离是五公里,多处阵地的争夺,可以说是几度 相互易手,华军的每个据点大都是拚到弹尽援绝,血肉成河,才不能不退。松井 石根用尽各种作战的王牌,最后才终於在十月七日,突破蕴藻滨河道的华军防线 ,攻到上海西方郊区的交通枢纽大场。日军只要攻陷大场,华军在上海市区以及 浦东的部队,也只有退出阵地,以免受到日军的包围。

为了守住大场,夺回蕴藻滨防线,蒋介石也把手边可以调动的兵力,全都耗尽 了,而军政部长何应钦表示,在战事最为激烈的时间中,一个师的部队调到火线 ,只能维持半天,就已经报销了。迫使蒋介石最后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其 舅子宋子文所掌握的税警团,都调出应战,以防堵蕴藻滨战线的崩溃。而税警团 是以总队的编制 [2], 下辖两个支队共有六个团,其中留学美国军校的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在防线争夺战中, 可以说是奋不顾身的反覆冲杀,几度夺回阵地,自己身负重伤,因而使得税警团的声名大噪,孙立人也就成为华军的新星。

虽然中国空军一再的以寡击众,但是究竟是实力有限,两个月内,中国的空军 终於消耗殆尽了,日军从此几乎掌握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绝对空优。华军要想前往 战线已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许多的华军部队是还没有到达前线,就已经一 路遭到日机攻击而受到损失,后勤支援与伤患后送更是非常的困难,经常是处在 时断时续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宋美龄竟然还冒险亲自前往上海慰问伤患官兵,结果在路上遭 到日机炸射,车毁人伤,被迫出国疗伤,这在现代战史而言,是几乎绝无仅有的 实例。而蒋介石以最高统帅之尊,更是四度亲身冒险,前往上海前线指挥,而其 中一次,更在苏州附近遭到日机追击炸射,个人生命几乎遭到不测。这种上自最 高统帅夫妇,下到非正规军的武装力量,全都义无反顾的投入战线决战,表现出 中国是要把这半世纪所遭到日本欺凌的屈辱与愤怒,全都化为与日军决一死战的 行动,全中国上下的目标只有一个,要打出中国作战的士气与信心,要叫国际社 会肯定中国的表现。

而在十月十七日,李宗仁的桂军王牌部队,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到前线,蒋介 石认为中日两军在上海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因此决定将二十一集团军, 当成决战的预备队,立刻的投入战场,企图反击日军攻势,以争回蕴藻滨防线。 但是由於这次的出击,时间上过於仓促,计划的配合又不够周延,而在战线上配 合攻击的部队,根本已经没有战力可以发挥运用,因此造成攻势受挫。

日军立刻运用这个华军攻势受挫时机,发动反击,华军的阵地陷入支离破碎的 状态,日军终於在十月二十五日攻陷战略重镇的大场,直逼苏州河,因此华军在 上海作战防线,有被日军切断的危机,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因为大场的战线被突 破,全师阵地溃散而拔枪自杀。因此在大场阵地被日军攻克之后,蒋介石只有下 令华军的部队,全都后撤过苏州河,重新布防,事实上,在奉命撤退之时,华军 还一直坚守闸北、江湾到庙行的市区阵地,日军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因而日军 把坚守闸北阵地,不曾后退半步的八十八师,称做「可恨之师」。

为了营造国际舆论的报导与支持,蒋介石亲自下令,八八师留下一个营的兵力 ,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周旋到底,这就是被人传颂一时的「八百壮士」事迹, 最后在租界各国的请求之下,这支孤军才退到租界之内。虽然这种作战无补於全 局,但是却有极强的宣传效果。让中国人民兴奋,令日军脸上无光。

22.5 日军决定从金山卫登陆

此时,日本的大本营,对於日军在上海一直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可以说是 已经陷入困惑与激怒的状态,国际社会开始怀疑日军的战力,日本人民也开始从 狂热中体会到挫败与死亡的忧虑。日本大本营再度权衡整个的中日战事发展,认 为既然华军已将主力放在上海,因此日本要想速战速决,也只有在上海击溃蒋介 石的主力,而松井石根经过三度增兵,还是无法取得决战的胜利,日本大本营除 了再度增兵之外,也别无其他的选择。

於是日本大本营在十月二十六日,以临参命一二○号,做出最新的战斗序列的 调整,下令由华北方面军抽调第十六师团,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给松井石 根增加决战的预备队兵力。同时另外以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 以及国崎支队等特战与支援部队,组成第十军的战斗序列,由柳川平助中将率领 ,前往上海地区参战。这样日本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的部队,总计为九个师团两 个旅团,人数达到二十七万人。

蒋介石眼看九国公约会员国,将在十一月三日於比利时召开会议,主题是讨论 中日之战,蒋介石希望华军能够在上海地区继续作战,以利於中国提出国际仲裁 ,因此没有将已经面临作战力量衰竭的华军部队,向京沪线后方的纵深预定阵地 调动,反而要求华军继续设法固守已经残破的阵地,而松井石根的部队,在得到 大本营的支持与压力之下,只有拼命的设法强渡苏州河,继续的攻击华军阵地, 於是中日两军又在苏州河南岸,陷入浴血的苦战之中。

正在此时,日本增援的第十军,突然在十一月五日,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 抄包华军防线南方的背后。虽然蒋介石在上海作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 卫登陆,抄包华军战线的背后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 部队监视。但是由於华军在上海的决战过於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抽调 ,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的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 兵力再投入杭州湾的登陆。

蒋介石没有想到,日本大本营也是把所有的赌本,都投进了上海决战,竟然由 华北方面军抽调兵力,组成第十军战斗序列,而由杭州湾登陆,迂回进攻华军防 线的背后。蒋介石闻讯之后,立刻火速的调兵阻挡,但是华军事实上也没有兵力 可调了,六十二师的回防阵地已经太迟,第六十七军刚从河南赶到,根本还没有 完成集结,立刻就被日本第十军的主力所击溃。事实上就算是华军在杭州湾阵地 待命,也根本没有可以阻挡日军第十军三个半师团登陆的军力。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的战略企图,非常的明显,就是要从背后抄包在上海决战的 华军,准备围歼华军主力,但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蒋介石此时已经乱了方 寸,没有对於这个情势的变化,做出即时与果断的退兵决定。蒋介石虽然设法抽 调一切可能的部队去杭州湾沿岸,企图阻挡日本第十军的登陆与推进,但是却迟 迟没有下令在上海地区参战的华军,立刻进行有计划的撤退。因此造成在杭州湾 登陆的日军,有如势如破竹的直扑松江,准备切断沪杭路的交通,因而对在上海 的华军,展开全面包围的态势。

日本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成功,加入上海外围战斗之后,日本大本营为了统一 日军在上海地区的作战指挥,在十一月七日,日本大本营下令,组成华中方面军 战斗序列,由松井石根大将出任方面军司令官,统帅上海派遣军以及第十军的部 队,对上海方面的华军,进行致命的合围。而在华军方面,可以说是陷入全面 受到包围的危机与混乱之中。

而直到十一月八日,华军在上海的战线,已经面临全线崩溃的动摇,蒋介石才 下令在上海作战的华军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这样撤退的时机,迟了将近三天 ,造成华军几乎是以溃散的方式,脱离战场。一路上,华军各个单位,完全乱了 章法,各自寻求突围与逃命的方式,先前退却的部队,担心日军的追击,因此大 量的破坏桥梁与道路,使得后续撤退的华军,根本无路与桥可走,所有的重装备 ,几乎完全损失殆尽。 十一月十三日,日军完成对上海地区阵地的合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表退出 上海的声明,淞沪会战进行长达三个月,华军寸土必争的浴血抵抗,的确造成全 世界媒体的注意与震惊,使得日本企图三月亡华的作战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但 是,由於华军在上海的作战,缺乏弹性的运用,因此发生军力超额透支的危机, 几乎将蒋介石所累积的一些抗日战力的储备,完全消耗殆尽。蒋总共调集七十八个师投入战场, 后续仍有十几个师没有赶上作战。所幸是,日军虽然击溃华军,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歼灭华军, 更无法屈服华军继续作战的意志,所以日军在攻占上海之后, 立刻就面临下一步将如何结束战争的战略争论,至於是否需要攻占中国的首都南京, 就先在日本的参谋本部中,掀起一场论战。

22.6 改变中日战略轴线的会战

检讨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 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 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 因为一般的解释,特 别是陈诚的意见是,担心日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会获得战场优势, 一旦日军沿平汉线大举南下,那么中国就会无险可守的迅速被日军分成东西两块 ,中国的军政中心既无法西迁四川,日本又可以运用海空军支援的绝对优势,将 华军主力在东南歼灭,历史上中国南方政府,都是遭到这样战略所击败的。

这种战略分析,当然有其极强的说服力,但是事实上,日本参谋本部却从来没 有认真的考虑过这样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方面却不知道),因为日本认为若要 这样攻击中国,必然是旷日持久,并且动员太大,日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 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的,中 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所以中国最为担心的日军由 北而南的攻势,却是日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但是中国却不能不加以防范。

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的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


不过假如就此认为,蒋介石决定移转决战地区的构想,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 又不全然有理,因为中国部队的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 法取得战略的主动,日军若是可以掌握战略的主动,一旦日军在华北无法取得决 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的,这样蒋介石 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地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 决战的地点,对於中国更为的有利。

当然蒋介石在选择上海的考虑重点之一,恐怕还是希望在上海决战,容易引动 国际社会的干预,中国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其真正的意 义就是在此,只有设法将中日之战,引动国际社会的支持,最终能提早扩大为全 球的为自由之战,中国才能有机会死中求生。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的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 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从日军华北方 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於在华北决战的准备,是多么迅速与完整 ,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延长的 补给线也将会发生严重的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的大获全胜。日军 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的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

而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也不可能允许蒋介石在上海按兵不动,看着日军在上海 进进出出的部署,否则舆论与诸侯们,会真的怀疑蒋介石与日本有默契,或是认 为蒋介石的抗日决定,是别有用心的借刀杀人,不敢也不愿在自己的地盘与日本 作战,专门挑诸侯们的地盘与军队抗日。这在宋哲元与韩复渠的身上都可以看出 来,因此他们不肯施出全力与日军拚搏,而在蒋介石表达中央决心抗日,要求各 路诸侯前往南京共商大计之时,西南的龙云、刘湘等人,也曾经担心这是蒋介石 的政治圈套,因此蒋介石必须要在自己的地盘,用自己的中央军,与日本进行殊 死战,才能清楚的证明,抗日并非消耗诸侯部队的藉口。

当然蒋介石在上海指挥的这场决战,可以说是超越过他的能力与经验范围之外,也超过华军的武器、训练与能力之上的。但是中日之战,本来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国无论在那里决战,都得要面对日军绝对的优势


不过由上海决战所展开的松沪会战,是中日历史,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少有的 大会战格局,虽然日军得到海空军优势支援下,造成了中国军队过度惨烈的牺牲 ,但是这是战场战术指挥上的问题,而非战略决策的问题。假如蒋介石能够控制 住军力,不要全部的投入在上海近郊,而能适时的全力拉长防线的纵深,把松沪 会战打成长江三角洲会战,而不只在上海四周进行决战,及早的让部队进入预先 设好的防线,灵活的运用轻装部队在水乡泽国之中进行逆袭,那么中国军队在战 场的牺牲并不会如此之大。这场会战几乎把蒋介石中央军的大部分主力,给全部 地消耗掉,当然也造成多数的诸侯近乎毫无保留的派兵支援抗日作战,这是中国 两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整体团结作战。

当然蒋介石在上海指挥的这场决战,可以说是超越过他的能力与经验范围之外 ,也超过华军的武器、训练与能力之上的。但是中日之战,本来就是一场实力悬 殊的战争,中国无论在那里决战,都得要面对日军绝对的优势,中国不可能不战 而弃守上海,因为这不但是中国税收、工业与国防的重镇,更是民心士气与国际 形象的象征所在,蒋介石要先不惜代价的打出几场硬仗,才能稳住民情军心, 争取到国际的同情与支援,否则中日抗战根本就支持不了八年!

不过华军在相对弱势条件下,假如能够进行一些调整,仍然可以在上海打得更 好,那就是事先的情报若是做得更为完整,在争取先制攻击时,就能集结更为优 势的兵力,特别是集中使用可以攻坚的火力,应该可以取胜。而在发现日军据点 防御过於坚固之时,能够灵活的转政日军较为脆弱的防线,而分割日军的防线。 而虽然中国的海军实力,连与日本海军正面接战的能力都没有,但是若能大幅地 加强水雷的运用,可以发挥高度阻敌作用, 这比华军在江防浴血的反登陆作战,还要更能够有效果。

而在上海郊区的主力决战时,华军过於着重维持战线与争夺一些据点,造成过 於重大的伤亡,也属於不智,华军应该进行更为纵深的防御,留下更为充足与弹 性的预备队,而与日军进行对抗,会比一再死守战线据点,也许会更为有表现。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华军在全盘的战局中,太过於集中上海市的决战,事实上, 应该把纵深拉到长江三角洲,才能充分的疏散日军优势火力,发挥河道水乡的阻 敌效果,以及运用预设的国防工事防线。

蒋介石指挥华军在上海作战的重大疏失是,在作战双方对抗长达三个月之久, 蒋介石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的检视长江三角洲的 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的必要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的规划。结果等到中 国军队,从上海地区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的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 任何的支援与接应,华军根本无法使用这些战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防线 ,就在几乎没有发生效果的状态下,被日军轻易的突破。

假如蒋介石能够在十月中旬,开始有计划的将参战部队,逐步的退出上海市区 ,把阵地的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 有计画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中国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在事先 建好的国防线上,并且动员地方政府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 、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的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 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 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当然,基本上,中国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国家,连军队的指挥与后勤系统,都 存在极多的矛盾与不相容的问题,全靠蒋介石个人居中协调指挥,而前往上海作 战的部队,根本不能有准确的事前规划与掌握,各路诸侯是在讨价还价之后,自 己要保留实力之后,才派出部队投入战场,运输工具落伍与不足,因此蒋介石经 常处在无法掌控部队应战的状况。许多的军队不能适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战 ,对於日本的海空军,以及坦克、重炮与毒气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攻击,更是连 见都没有见过。

松沪会战改变了中日作战发展的态势,中国以弱势与守势竟然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日军拥有优势与攻势,却无法决定战略发展的方向与决战的地点。此外这场血战真正的打出中国人民的信心与热情,推翻了国际社会公认的「日本三月亡华」看法。


华军长期作战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接战之后,部队出现人员的死伤与装备的损 坏,就无法迅速的得到补充而恢复战力,因为中国没有完整与统一的后勤系统, 更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军人,征兵制才在试办阶段,因此勉强由各地强征而来的 补充兵员,根本就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平民,各军的武器系统又分为十几种, 要补充的武器不是缺货,就是补充上了,部队还不一定会用。

而日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完备的兵力补充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后勤支援系统,作 战部队本身就有后备兵的建制,而受过军事训练的后备军人,更是很容易的在部 队中发挥战力,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之后,第二回合整补之后再战,中国部队的 战力会大幅的减少,但是日军仍然可以保持相当的水准。

而日军虽然最后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但是日军一直迟了两个月以后,才真正 掌握到蒋介石华东决战的作战意图,因此,日本在逐次增兵的状况下,无法速战 速决的在上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假如日军能够早些在上海一次地集结重兵,同 时在开战的时候,就以重兵指向太仓以西的战略据点登陆,然后大胆的深入,直 接切断华军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交通线,那么华军在上海早就被日军所包围,会 更早失去缠斗的力量。同时日军也不应过於自恃火力与兵力的优势,专门攻击华 军阵地,采取硬碰硬的打法,反而应该设法进行机动迂回的攻击,才能增加获胜 的机会。

日军能够将第十军用在金山卫的登陆作战,可以算是作战的杰作,这样从华 军阵地的后方,进行大迂回包围的作战,是瓦解华军在上海作战的高招,造成 华军出现失控性的退出战场,装备与人员的损失,更是非常的巨大,不过日军 竟然无法包抄与围歼到中国的主力部队,这也显示出,日军作战规划上的疏失。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华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於 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 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 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 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日本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日本面 临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而松沪会战改变了中日作战发展的态势,中国以弱势与守势竟然掌握了战略的 主动,日军拥有优势与攻势,却无法决定战略发展的方向与决战的地点。此外这 场血战真正的打出中国人民的信心与热情,推翻了国际社会公认的「日本三月亡 华」看法,虽然无法「感动」国际社会对日立刻进行制裁,却也让国际社会开始 更为同情与支持中国的抗日作战。

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只要中国不屈服,中日两军的东线作战绝对是不可 能避免的,与其让日本掌握主动,不如让日本陷入被动。虽然日军并没有沿平汉 线长趋武汉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却不可不防这步,蒋介石主动改变东线成为主 力战场,有着后勤与指挥的实际需要,因为华军主力与补给,多数来自长江以南 地区,当时的陆路运输能力,在日军空军压力下,无法支持大军的北部作战,但 是若在上海作战,不但地理较近而且长江即是运输的动脉,而上海作战,是蒋介石的地盘所在,就近指挥,灵活方便,因为在华北战线就会出现严重的鞭长莫及 的指挥脱线问题,石家庄行营就是在各军不听指挥的情形下,在混战中沦陷的。

当时国民政府发表的撤退声明,可以说是对於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 ,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 ,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22.7 参考资料

蒋纬国编「抗战御侮」,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黎东方「细说抗战」 ,王辅「日军侵华战争」, 黄仁宇「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附注:

[1] 这场会战的规模,可以说是自一次大战 德、法之凡尔登会战(the battle of Verdun,1916)以来, 世界所发生之最惨烈的一场恶战。

[2] 总队编制的兵力接近一个军, 由於上海财政的经费充裕,以及规避日本的压力, 蒋介石允许税警团总队拥有德式正规军的装备,黄杰任总队长。




Home | Site Index | Forums | Services |

Copyright 1999 Cheng, Lang-Ping 郑浪平

未得作者书面许可前,请勿自行转载,谢谢您的合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