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错阳差的南京保卫战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二十三章


    日军攻占了南京,并且以无法想像的残忍手法来对付中国的
  军民,但这种历史上空前的暴行,不仅无法屈服中国人的抵抗意
  志,反而更为激起整个中国民族的悲愤。中国人不怕死,也不怕
  凌虐,中国人即使真正地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流光最后一滴鲜
  血,也绝对不会对日本侵略者屈服与投降。对于蒋介石而言,抗
  日的战略已非常的明显,中国可以丢掉首都,但是中国不会停止
  抗日,中国将继续引诱日军深入其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即使这
  代表着更多的中国军民要牺牲,更多的领土遭到摧残与占领,但
  是中国决心抗日到底。  


  在淞沪会战尚未完全结束之时,有关是否要进行南京攻防战,就已分别
在中日双方统帅部之内,掀起了重大争论的“意见战争”。日本大本营方面
是考虑是否有必要进攻南京,中国军委会方面则是考虑是否有必要防御南
京。

  这种奇怪的争论,看起来是有些荒谬,因为中日两国既已全面交战,日
本理所当然要攻下中国的首都南京,以达到政治与战略上“屈服”中国的目
标。而中国当然要防卫自己的首都,以掌握本国政治与战略的中心,指挥全
国继续的对抗日本。但是,当时之交战双方,却有着非常特别的状况,造成

第262页
日本犹疑着是否要进攻南京,而中国则是考虑是否要防卫南京。

  在法理的形式而言,中日双方尚未经过正式宣战的法定程序,日本当时
对中国用兵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希望保持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尽量以局部
性的“事变”方式,采取分割的原则,来处理与中国的各种战争冲突,日本
并不希望与中国进行全面的战争,以免陷入中国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日本
想要的是逐步蚕食中国。

  七七事变之后所引发的华北作战与松沪会战,其实都已超过日本的预期
了。所谓日本可以在“三个月”内亡华的构想,并非日本军部单纯、轻率与
狂妄的设想,而是有着相当科学、实际数据支持的估计。在卢沟桥事变扩
大,日本决定派兵进攻中国之时,日政府并无完全占领中国的策略。日本确
信中国在遭到几场严重作战的失利后,就会向日本屈服,接受让日本控制华
北与内蒙古的条件。同时日本可以进一步操纵中国的市场与资源,以支持与
配合日本准备与苏联和美国之“终极作战”。

23.1  日军为应否进攻南京而激烈争论

  日本与中国进行的全面作战,主因只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七七事变处理失
控,将局部战事演变成为全面大战,使他觉得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在华北给
予中国重击,然后迫使中国让步,使得日本可以进一步的掌控中国的内蒙与
华北地区,而不是日本预先设计与谋划的结果。

  日本没想到因为海军在上海的介入,给了蒋介石一个借势转换决战地点
的机会,因而引爆了八一三上海事变。日本军部基于国家颜面以及军方的形
象,不肯也不愿在上海这个国际都会作出任何让步,因此才在上海与中国开
辟第二战场。日本原先在上海的作战目标,也不过想要在上海痛击中国军
队,攻战中国的金融、工业与经贸中心,造成对长江三角洲精华地区,以及
首都南京安全的威胁,以增加其迫使中国签下城下之盟的筹码而已,因此日
本的战略规划,还是进行华北决战。

  日本当然知道中国的持久作战战略,是企图“诱敌深入”、“以空间换
取时间”,所以日本政府与军部中,有不少负责的官员,包括首相近卫,外
相广田,大本营的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都认为对华的战争,必须要能够适
可而止,之要能够在局部的冲突上取得胜利,并迫使中国接受日本所提的停

第263页
战条件,日军就没有必要继续在中国深入的作战,因为日本的资源有限,同
时扩大与中国的战争,会影响到对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最后决战。所以在淞
沪会战中,日本大本营早就划下日军在上海作战范围的“制令线”,所有部
队不得越过苏州、嘉兴以西的地区作战,日本大本营就是担心日军会在中国
的战场上,越陷越深。

  因此日本政府认为,他已占领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平与天津,
以及控制了山西的战略高原与黄河以北地区,加上在淞沪会战中,几乎击溃
了中国的主力作战部队(特别是蒋介石培训之德式装备的中央军),因此日
本政府与军部都曾考虑,是否无需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进一步地对中国首
都南京发动攻击;中国在遭到如此重大的作战损失之后,“应该”会接受日
本的和谈要求。而日本若是进一步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将会使得中国政府陷
入决心抗战到底的心理反弹之中。

  而日本大本营也同时认为,在华北作战与松沪会战中,日军付出的代
价,已经超过了在日俄战争中伤亡的总数,日本人民开始会对战争感到恐惧
与厌倦。同时日本政府也根据情报判断,蒋介石正与苏进行军事联系,苏联
有可能会投入战场,以对日军造成背后的攻击。所以日军最好能够及时见好
就收,集中足够的实力,来防范苏联的偷袭。何况日本一直认为能以分期的
方式,蚕食中国,比较有利。

  当时,苏联是唯一以武器公开支持中国作战的国家(当然还是要中国出
钱买),而苏联准备随时对日本作战的传闻又很多,为此,日本大本营曾经
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紧急电令关东军进行戒备,同时下令华北方面军停止
延津浦路南下渡过黄河的攻击行动,以保留兵力,在必要时支援关东军与苏
联军队作战。所以日军并不希望与中国继续战下去。这时候日本眼见上海的
战事,日军已获得胜利,九国公约的会议又正在召开,各国有意介入调停,
因此日本主动进行外交出击,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十一月二日,辗转向德国
驻华大使陶德曼(Dr. Trautmann),提出中日议和的七点条件,条件内容出
奇的“宽松”:一、内蒙古自治。二、华北中立区扩大过平津铁路以南,华
北地方的主权仍属中国。三、上海停战区扩大,由国际共管。四、中国停止
排日。五、共同防共。六、减低日货关税。七、尊重外国在华权利。日本外
务省请求德国居间调停,所以大本营起初并不同意华中方面军向南京追击的
要求。

第264页
  不过为了加强外交运作的压力,日本大本营在十一月七日,宣布成立
“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任命松井石根大将统领上海派遣军、第十军,与
所有海空支援作战部队,以九个师团,超过二十五万的兵力,展示日本有可
能乘胜追击,而会进一步地将战争推向整个华中地区,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
日本的条件。同日,日本参谋本部在政府的请求与参谋次长多田骏的同意
下,发出第六百号的临参命,明确地限制华中方面军,不得越过苏嘉铁路以
西的制令线,进行任何的军事行动,以等待国民政府对于和谈的答复。

23.2  日军前线部队抗命决定进攻南京

  但是来自淞沪会战前线的日本军队,却力主必须立刻乘胜追击,直到攻
陷中国首都南京,才能进一步歼灭中国陷入溃散的作战主力、屈服中国政府
的作战意志、争取更有利于日本的和谈条件。特别是来自第十军司令官柳川
平助的意见最强烈。此时日本第十军形成华中方面军的左翼,在太湖以南,
沿着杭州通往南京的方向,进行战场扫荡,追击溃退的华军。由于第十军在
杭州湾登陆,以大迂回作战的方式,从背侧攻击中国在淞沪地区的守军,造
成已疲惫不堪的中国在上海作战的部队,出现溃败,一路曳甲弃兵、仓皇逃
命,日本第十军并未遭到猛烈的抵抗。

  因此,第十军根本不了解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激战的代价,因而认
为他们才投入战场,根本还没有真正展露身手的机会,就已攻到大本营的制
令线了,所以第十军军长柳川根本就漠视大本营的规定,而独断地直接下令
第十军的部队,以强行军的方式,从太湖以南地区,沿着京杭公路,尽一切
可能的力量,朝向南京方向,深入追击撤退的华军。

  同时上海派遣军也同样力主乘胜追击,因为他们在上海激战三个月,才
能勉强击退中国守军,“皇军无敌”的神话因而为之动摇,所以他们急欲进
一步攻击中国首都南京,以挽回他们的声誉,更不能让第十军捡到战果。所
以上海派遣军也同样的以追击华军以及扫荡战场为名,在太湖以北,沿着京
沪路朝向南京追击。华中方面军指挥官松井石根,同意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
的进攻南京立场,因此设法动员一切的关系与方法,向东京进行游说,要求
大本营立刻发布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

  日本华中方面军下辖的第十军与上海派遣军,以独断的军事行动,越过

第265页
制令线,在太湖的南北两岸形成钳形攻势,朝向中国首都南京方向进军,造 
成了日军大本营极大的震惊与困惑,因此参谋本部特派作战课长河边虎四
郎大佐,前往华中方面军视察,以实际了解日军作战状况,并且控制日军不 

得超越制令线作战。日本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前线的军队与大本营中的少
壮派军人,事实上已经互通声气。许多作战行动,都是由前线部队发动,再
由军部内的少壮派响应追认,最后政府不得不接受继承的事实,而这次的进
攻中国首都南京作战行动,整个过程也是同出一辙。果然河边大佐在前线被
第十军的将校所说服,带着支持日军立刻攻击南京的立场,回到东京进行游
说。

  日本大本营在前线部队的压力及内部少壮派军官响应之下,日参谋本部 
的最高部门,开始改变立场,最后连日皇都被说服。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的御
前会议中,先追认事实,撤销对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区的制令线,同意日军已
经越过苏嘉线作战的现状。日本军部认为,如此可以增加对国民政府和谈的
压力。但是随后在十一月二十八日,经过军方帷幄上奏,大本营终于发出允
许日军进攻南京的正式作战命令,而日本政府方面当时竟然不知道这个命
令,首相近卫是看到报纸之后,才知道日军已经开始扩大战争,进攻南京 
1

  日军认为进攻南京是志在必得的“完胜”出击,一站功成之后,中国必 
定会屈服投降。日军为了郑重其事,特别由日皇发布正式进攻南京的作战诏
书,由大本营参谋次官多田骏亲自携带命令,到达上海的华中方面军司令
部,宣达进攻南京的诏书。攻击南京正式的作战日期,定为十二月一日,华
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将统帅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指挥六个半师团的
军队,沿着太湖的南北两岸,以左右包抄的方式,直扑中国首都南京;并且
派遣部队渡过长江,对南京进行远程的包围攻击。

23.3  蒋介石力主防守南京

  在中国方面,松沪会战的规模与进展,根本超出了军委会的掌控,蒋介
石几乎是动用所有可以开到前线的作战力量,投入淞沪会战,虽然在战场
___________
1 当时日本是采取军令系统独立运作,所谓的“帷幄上奏”,是军方单独与日皇的会议,首
相以及政府首长,甚至不得出席。

第266页
上,中国军队凭籍热血与牺牲,创造出奇迹般的持久作战成果,但是由于过
度的投入这场大战,而不可能有多余的力量,做好纵深防御的准备。十一月

五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成功,华军已无法阻挡更多的敌军增援部队,日军
登陆之后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快速的合围在上海作战的中国部队。

  蒋介石没有果断作出立刻撤退的决定,反而要求在上海作战的中国军
队,设法继续坚守几天,是由于九国公约会议已于十一月三日在布鲁塞尔正
式召开,中国期望会议的结论,能让国际强权介入仲裁日本与中国的战争。
但是各国在会议中先进行各种外交折冲,要到十日才发表结论。为了等待九
国公约会议在十一月十日的结论,华军继续苦撑到了十一月八日,此时后方
退却路线已经面临将被日军截断的危机,蒋介石才下令华军撤退。但是这三
天的延误,造成中国上海的守军,几乎要遭到日军全面包抄的钳形攻势围
歼,而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幸好中国军队发挥绝地求生的本领,在千钧一发
中,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仓皇地撤出了部分的部队,右翼军沿沪杭线撤向苏
嘉线,然后再转吴兴与杭州地区整编;而中央与左翼集团军,则沿京沪线,
先退向苏州与无锡。华军主力虽然幸而没有被日军围歼,但是已经是九死一
生,大部分重要的军事装备,几乎都损失殆尽了,军心与士气更是全面的溃
散。

  当日军在进行是否要进攻南京的战略争论之时,蒋介石这才开始考虑南
京保卫战的规划与准备。虽然蒋介石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曾在一九三
五年之前,在南京与上海之间,秘密的设立了两条防线,其一是吴福线,其
二是锡澄线,以做为日军从上海进攻南京的国防屏障。德国军事顾问认为上
海与南京之间,是江南特殊的湖泽河汊地形,日军的现代化机械与重装备,
难以在此一地区发挥运动的优势,因此中国部队可以在这个地区,以坚强的
防御工事,有效的防御日军的攻势,而让日军付出高昂的作战代价。

  但是淞沪会战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这个准备多年的作战计划。因为蒋介
石将所有的作战力量全都投入了上海,以求重挫日军的气焰,提高中国的民
心士气以及增加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支持与同情,所以造成蒋介石根本没有
时间与力量,去顾到原有的南京保卫战计划。等到淞沪会战中国部队以近乎
溃散的方式结束,所有参战部队几乎只有逃命的选择,大部分的军队都失去
了作战的能力,蒋介石才开始考虑南京保卫战的问题。

  从上海后退的中国军队,在失去重武器装备及部队建制连系之下,日本

第267页
空军一路猛烈炸射,日军又尾随追击,部分华军虽然是退到吴福国防线,但
是根本没有防线接应的守军,又没有后勤装备支援,甚至没有防线的配置地
图,因此无法进入防线阵地布防,就遭到尾随的日军攻击,只有再度的溃散
后退。十一月十七日吴福防线就被日军突破,接着锡澄防线也几乎是遭到同
样的状况,在十一月二十六日被日军攻占,这两条耗资几百万元的中国“兴
登堡”防线,就在混乱中,完全失去了阻挡日军攻击的能力。日军既已顺利
突破这两条防线,在进攻南京的道路上,就不再有主要的防线需要面对了。
而当时在理论上来说,日本大本营还没有同意华中方面军进攻南京呢。

  而蒋介石在下令军队退出上海的同一天,他在南京会见了四川省主席刘
湘,商议将首都迁往重庆的事宜,接着在十一月十六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
的宣布,将重庆定为陪都,准备将中央政府迁到重庆,作为中国继续抗战的
政治中心。所有在南京的中央政府机关,从二十日开始进行全面的撤退工
作,军委会则先迁到武汉办公,中国在面对日军的威胁,是决心放弃南京,
但是却决心要在中国的每一寸领土上,继续的作战下去。

  也就在十一月十六日,蒋介石才正式与部属讨论南京防卫战的问题。事
实上,当时多数的将领,在淞沪会战溃退之后,对于南京的防守,就已经失
去信心与把握了。当时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就公开的反对守卫南京,
白崇禧的主要论点是,在淞沪会战之后,第三战区所有的华军,几乎已经失
去战力,因此根本无法在南京进行有效的防守,与其在南京进行无效与不可
能的作战,不如公开宣布南京不设防,或是对于南京只进行象征性的防卫,
以减少南京受到炮火的破坏,也避免需要整编的华军遭到进一步的攻击。当
时的德国军事顾问福尔肯豪森,以及多数将领,包括陈诚、李宗仁等人,也
都认为,中国在上海作战新败之余,华军实在已无防卫南京的兵力,假如国
民政府认为不能完全将南京拱手让给日军,最多只能作有限性的抵抗,进行
所谓“短期固守”的作战。

  这点结论蒋介石大体接受,只是蒋介石认为南京的防卫,有着重大的心
理与政治意义,假如南京不战而退的拱手让敌,会被误解为中央已经无心抗
战,百姓会对于整个抗战更加失去信心,同时也很难要求各地山头的部队坚
守阵地。所以蒋介石决定在南京进行一场不可能、却是必须要的保卫战。但
要知道当时的蒋介石,只是各路诸侯的领袖而已,并不是可以直接发号施令
的指挥官,蒋介石需要表现自己是不惜代价用自己嫡系的部队,进行抗战,

第268页
才能得到各路诸侯衷心与全力的支持。特别是中国在与日军作战,在战场
上,必然是屡战屡败,只有全国上下都相信蒋介石是真心的抗战,中国才能
进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因此南京不能不守就拱手资敌,而且要付出一
些代价,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的支持继续抗战。

  当然蒋介石的南京保卫战,也考虑着时间的因素,因为德国大使已经传
来日本和谈的条件,内容还算合理,因此蒋介石认为,假如能够先守着南
京,中日之间的交涉会比较容易进行。另外他也等待着苏联是否对日参战的
答复,因为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开打之后,苏联知道这将是中日之间的大决
战,因此立刻同意在八月二十一日,迅速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正
式开始以三亿五千万元贷款来军援中国,并且组织“正义之剑”援华空军自
愿军,以及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华。在中苏签约之时,史达林也在口头上允诺
蒋介石,苏联准备在三到六个月内,对日宣战。蒋介石希望能够防守南京,
苦撑到苏联参战,那么中国就可以移转压力,从容反击了。

23.4  唐生智临危受命

  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之后,发现自己编练的中央军,几乎已经完全打光
了,部属的意志也出现了疲惫,因此他在南京保卫战的决策过程中,采取非
常低的姿态,他没有直接调兵遣将,下令部属防守南京,只有在军事会议
中,提出自己的愿望,希望有人能够自告奋勇地守卫南京,在将领们观望的
反应之下,蒋介石甚至表示,假如没有人负责防卫南京,他将自己兼任南京
的卫戍司令。这时候,体弱多病的唐生智,突然大义凛然地表示,他愿意担
下防卫南京的重则大任,必要时他将与南京共存亡。就这样,蒋介石在十一
月二十六日,正式委派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当时南京保卫战的战略共
识是,进行短期的固守,而非是死守南京。

  过去,唐生智虽然曾经有过公开兵变反蒋的记录,而且已经有一段时
间,没有统军作战,当时身体健康的状况又不佳,但是此时的唐生智,已是
蒋介石身边多年的重要部属,而在一九三五年秋季的南京保卫战演习中,唐
生智是这场演习的参谋长,因此他对于南京的防务,应是最为熟悉的将领
了。由于在决定保卫南京之时,蒋介石已经是无兵可遣无将可派了,唐生智
既然愿意自告奋勇,就委派他出任卫戍司令了。蒋介石能够派出防卫南京的

第269页
军队,也只有一些从上海退下的等待整编的十三个师军队,加上军校的教导
总队,甚至连宪兵部队都算上,在编制上约有十五万人,实际上的兵力也许
略为少些2

  此时,从上海退出战场的主力部队,改变撤退方向,而从宜兴转向南
下,经过广德地区,进入浙江与安徽,而没有向西方的南京集结。在白崇
禧的影响下,广西新的增援部队也开始减缓原先向南京集结的运动。显然是
大家都已认为,南京背对大江,决战非常的不利,大家要对自己的部队留一
手,以免在南京被歼灭。只有由四川刚刚赶到的第二十三集团军(原先是准
备参加淞沪会战的),由南京调往广德,扼守京杭公路,与日军第十军发生
激战,才掩护华军主力安全的退到浙皖地区。而川军的师长饶国华则在战线
被日军突破时,自杀成仁。

  这支由唐生智统帅,临时编成的南京卫戍部队,原本的作战任务,只是
进行短期固守的防御作战,并非要进行全军牺牲,死守不退的决战。但是唐
生智在自愿接任卫戍司令之后,却一再的对外与对内表示,他决心与南京共
存亡,要求部属也要准备如此的牺牲。事实上,当时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
部队,是临时编组的待整编部队,兵、将相互缺乏了解,装备与人员严重不
足(补充的新兵太多,大部分连基本军训都没有受过的平民,因为当时中国
没有后备军人,新兵都是临时徵集的平民),又没有坚固的阵地防线可守。

  不过口口声声决定要殉城的唐生智,其南京的防卫计划,真是过于草
率,只有简单地将兵力分成外围与城墙的守备作战,完全没有防守作战的阵
地纵深编组,也没有预备队可以运用,更别提后勤支援与主动出击了。

  面对日军势如猛虎出柙的攻击,唐生智一再发表“悲壮”的共存亡演
说,他的表现,不象是卫戍司令,反而象是要慷慨就义的烈士。唐生智根本
不去设法解决守军所面对的各种作战问题,只想反正大家一起死,造成守军
只有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烈士信念,进行呆板死守的作战任务,而没有战士
迎敌的准备与应变措施。而最为危险的,就是唐生智与卫戍司令部,根本没
有进行在必要时,任何有关撤退的参谋作业,部队指挥官与所有参战的军
人,也没有进行万一奉命撤退之时,必要的安排与准备。
___________
2 很奇怪的是,当年南京防卫演习,是以南京外围的国防线作为战斗重点,但是在淞沪会战
之时,竟然没有人想到去视察一下这些防线,也没有进行军事作战部署的准备,以致造成原先
的南京外围作战构想,完全的落空。

第270页
23.5  日军对南京进行全面攻势

  当时日本的华中方面军,除了派一〇一师团在上海警戒,抽调第十一师
团与台湾旅团到台湾集结,准备攻打广州,其余的部队,全都参与对南京的 
作战,松井石根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是,在正面是采取三路进攻,另外在南
北进行大迂回包抄的作战,由上海派遣军的第九师团、第十六师团,担任对 

南京东北与正东的攻击,第三、十一师团担任助攻的预备队;而第十军的一 
一四师团与第六师团,担任对南京的南面攻击。这两只日军从太湖的南北两
岸,同步对南京发动攻击, 空军与海军加入助攻,日军的十八师团与国崎支
队,更先期进行迂回攻击。日军部队沿着长江北岸包抄浦口,以及直扑安徽
的芜湖,先对南京外围,已经形成包围的态势。

  正当华中方面军完成对南京的攻击布阵之时,日本大本营突然发表人事
命令,免除松井石根大将兼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职务,而由朝香宫亲王鸠
彦王中将出任,这样就架空了松井石根直接控制军队行动的权利,鸠彦王匆
促的走马上任,对于部队更是缺乏管制的能力,为了表现出十足的“亲王官
威”,他对于日军下达相当放纵的作战命令。

  松井石根此时又因为肺病复发,是在病床上指挥作战的,更增加了日军
的将校,各自为政彼此竞争而不受约束的态势。而奉命攻击南京的日本军 
队,早已绕过太湖两岸,逼近到南京城外围的攻击发起线了。这些拥有绝对
优势战力的日军,在五天之内,就势如破竹的攻到南京城的外围,南京已经
开始遭到三面包围攻击之后。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日军进一步的由南京外围防线,攻到南京城
边,松井石根明知南京守军已无战力,因此他决定给与南京守军一个投降的
机会,要求唐生智在十日与日军接洽弃城的投降计划,表面上是不希望南京
受到炮火的摧毁,其实是希望公开展示中国军队在南京不战而降的耻辱,以
动摇中国继续抗战的意志。 但是唐生智既然决心准备死守,当然拒绝日军的 
招降,为了表现自己的决心,唐生智下令守军集中控制所有的渡江船只,准
备进行全军殉城的背水一战。于是松井石根下令日军,以最猛烈的炮火,进
行全面攻击,务必在最短时间之内攻下南京。

第271页
23.6  南京守卫布置失当

  勉强拼凑而成的南京卫戍部队,既缺后勤支援,又没有充裕的作战兵
力,面对日军的绝对优势攻击,仍然尽全力死守反击,在紫金山、雨花台、
汤山与中山陵一带的奋勇作战,使得日军遭到相当程度的伤亡。不过这种武
器与工事都不足的死守作战,只能激怒志在必得的日军、迟滞日军攻击得手
的时间而已。唐生智既不准守军主动出击,又没有纵深阵地的部署,更没有
掌握预备队以进行逆袭作战,只让部队死守阵地,而寻求壮烈的牺牲。激

烈的战事进行到十二日,劣势的守军阵地就多处遭日军突破,由于没有预备
队的逆袭支援,阵地出现了混乱残破的现象,大量的伤患根本无人后送医
疗,通讯与后勤系统更是乱成一团。

  这时候蒋介石也知道南京的防卫作战已经非常的危急,于是在十二月十
一日,先通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以电话命令唐生智从南京撤退,接
着蒋介石还不放心,亲自连下两道手令,要求唐生智相机率军撤出南京,以
免守军全遭覆灭。但是原本表态要决心死守的唐生智,在接到事关部队生死
存亡的重大撤退命令之后,却没有即时地进行撤军参谋作业,一直拖到十二
日下午五时,才匆促召开卫戍军事会议,军情被延误了超过二十四小时。这
个重大的错误,是造成南京的撤退行动出现严重混乱的主因之一。

  在这场临时的卫戍军事首长会议中,有些部队的指挥官,未能出席会
议,唐生智突然宣布奉命撤退,真是令大部分的将领都感到事出突然,在仓
促的状况之下,根本难以掌握局面与行动的变化。唐生智还要求所有与会将
领共同副署撤退命令,以分担责任。而撤退令原本规划只有司令部直属部队
与三十六师直接渡江撤退,其他负责城防的部队,则各自掌握突围的方式后
撤;至于撤退之前,如何破坏重要军政设施,更是缺乏完整的计划。

  但是在会议最后下达结论时,唐生智突然又作出表示,假如突围撤退有
困难的部队,也可以设法渡江撤退,但他完全没有计算过渡江船只的运输能
力。其实撤退的参谋作业要比进攻更为精细,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唐生
智如此拖延与草率地下令撤军,自己又率先仓皇地离开司令部,无法掌握与
各个部队继续的通讯,结果造成了南京守军陷入撤退的混乱之中。

  在宣布撤退命令之后,司令部的守军匆促与草率地破坏南京城内主要的
建筑物,但是由于根本缺乏完整的计划,象全国最大的金陵兵工厂,中央政 

第273页
府的各个部会建筑,就完整的留给日军接收。十二日入夜之后,南京城内火
光冲天、浓烟密布,这时候已经流言四起,南京就已经出现撤退前人心涣散

的乱象。此时唐生智的意志已经动摇,并没有监督设备的破坏与管制部队的
撤退,就慌忙逃往下关渡江。

  守卫南京的部队在主帅提前失去联系的状况下,只有各自为政,有些部
队还不知道已经下令撤退,有些部队则出现溃散的情况,这是撤退时最大的
禁忌,没有统一、完整的计划与步骤,会造成部队退却的全面失控。因此除
了六六军(军长叶肇)仍在保持掌控下,突围而走之外,大部分的守军与逃
难的人民,开始大量盲目地涌向下关。但是先前大部分的渡江船只已被集中
管理,唐生智“忘了”解除这道命令,而且在对岸的中国守军,还奉命对于
渡江的船只是“格杀勿论”,唐生智撤退时又没有下令解禁。因此江边涌到
了太多撤退的部队,渡江的船只当然严重不足,造成现场是一团混乱,在日
军的追击炸射之下,中国部队自相践踏而死伤狼藉。

23.7  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

  十二日夜间,日军已经发现华军的阵地动摇,南京城内起火,以及抵抗
力量的涣散,因此知道中国军队已经决定弃城撤退。日军一方面准备大军进
城的攻击,一方面则是飞报东京日皇,表示华中方面军随时将会攻占南京。
这消息传出之后,日本举国欢腾,台湾的皇民更是被迫彻夜不眠,要为皇军
攻占“支那”首都的历史时刻,举行提灯游行发表忘我的效忠。

  从十三日凌晨开始,日军就正式攻入南京城的街道,一面扫荡“残败
军”,一面就开始不分对象的烧杀掳掠,其景象之残忍恐怖,有如世界末日
的临到。但是在日本东京的皇宫之前,却出现了八十万日本人聚集的庆祝大
会,日本人民载歌载舞的热烈庆祝日军攻占了中国首都,这是日本国两千六
百年来,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时刻,日本政府认为,既然攻占南京,这回
中国除了投降屈服之外,已经不可能再有作战与抵抗的意志了。

  事实上,在日军正式进入南京之前,中国军队已经奉命撤退,而停止有
组织的军事抵抗,更没有展开全面浴血的巷战,照理说南京应该不会遭到战
火严重的破坏,军民的死伤也应该有限。但是日军进入南京城时,所展现的
空前残暴行为,几乎是到了完全没有人性、匪夷所思地步,许多外国外交与

第274页
慈善机构,都震惊于日军可怕的暴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现场记录。

  当时华中方面军的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竟然无力管束部属;上海派遣
军的司令官鸠王彦中将,根本就故意放手让部属“大干一番”;第十军的柳
川平助中将,也是采取同样的态度。日军在南京的十几万部队,竟然只配属
一百多人负责军纪的宪兵部队。因此从指挥官,师团长,一直到所有的士官
兵,或是以命令指示,或是放纵的方式,让日军尽情表达他们对于南京中国
人民的残忍与践踏,好像只有表现这种禽兽般的超级暴虐行径,才能展现日
本军力的优越性,与能够震慑住中国人的反抗意志,发泄与扭转日本二千多
年来对于中国的自卑心理。

  审视日军对于整个南京烧杀掳掠的事实记录,就清楚知道,并非只在
刚刚入城之时的那几天,因为军队交战而出现失控与误杀的局面。事实上,
在十二月十七日,日本华中方面军招待记者,举行日军正式征服南京的盛大
仪式之后,日军照理已经完全控制了南京,军纪与秩序应该可以恢复了。但
是日军在南京这种对于平民毫无人性与军纪的烧杀,仍有如瘟疫继续的蔓
延,并主要由担任南京警备部队的日军十六师团进行。十六师团对于南京平
民继续的残杀施暴,竟然一直延长了三个月左右!直到松井石根等将领被调
回日本,日军大本营干脆撤销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以及第十军的战斗序
列之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才稍微有所收敛。

  因此,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既非是浴血巷战所产生的伤亡(因为根
本没有组织性的巷战),也不是少数军纪失控日本军人的个别放纵行为(是
遍及整个南京城内外,以及延长达三个月),根本就是日军从上到下、绝对
是故意放纵的禽兽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大屠杀”,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可以
为日军的这些禽兽行为进行辩护。面对日军在南京军纪完全失控的危机,日
军大本营最后被迫彻底撤除整个华中方面军所有的战斗序列之后,才得以控
制住3

  根据事后的统计,总共超过三十万以上的中国军民(这还是比较保守的
估计),在南京被屠杀,八万妇女遭到强暴,所有南京的文物与财产,完全
被日军劫掠一空,其中以日本第十军的第六师团(谷寿夫)、上海派遣军的
第十六师团(中岛今朝吾),在师团长的鼓励与纵容之下,在南京留下人类
___________
3 这是日军大本营最为离奇的做法,竟然将这支拥有攻占南京之特殊历史光荣的日军战斗序
列部队,完全加以撤除。这一点就充分的暗示,日军大本营其实清楚知道,这支部队,犯下了
无可饶恕的历史罪行。

第275页
历史上,最为恐怖以及无法原谅的屠杀记录。虽然日军这些将领,都在战后
的东京与南京战犯审判中,遭到公正的法律制裁(包括松井石根、武藤章、
谷寿夫全都被判死刑),但是当时负有重大指挥责任的鸠彦王却被美国因政
治理由,故意地被放过。

  因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上千真万确的恐怖历史事件,有无数的人证与
事证,经过国际社会的“东京大审”与中国政府的“南京审判”所确定,绝
对是铁证如山,也绝对没有任何可以原谅与辩护的藉口。它是日本对于中国
侵略暴行的一个巅峰的浓缩记录,也是人类历史中,不能忘记的暴行记录。
在中国的首都南京,日本军人曾经从上到下地犯下集体屠杀、强暴与劫掠的
暴行,日本至今不愿面对这个历史,日本就没有资格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
员,因为否认这种历史上千真万确的暴行,就是否定了对人性最基本的尊
重,是绝对毫无人性认同的做法。

23.8  日军战术成功但政略彻底失败

  在南京保卫战之中,日军进攻战术的运用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前线作
战部队不待继续进军的命令,就已经掌握战场的先机,以独断的方式,抢先
尾随追击中国部队,空军飞机更是不断炸射,让中国的部队无法进入防御阵
地,也无法整编与恢复有组织的作战。接着在发动全面攻击时,更是多路齐
进,海空进行协同作战,日军以强大的军力进行中央突破,同时派遣快速部
队对南京外围进行迂回的包抄。日军攻击南京的前线部队,无论是战场反
应,以及战术的应用,都可说是达到一流的水准,也就造成在日军正式发动
攻击的十三天之内,就攻占了中国的首都南京。

  但是在政略的层面而言,日本进攻南京,却犯下了重大的错误。这场作
战是由前线的部队引导整个战争的发展,大本营只能跟着追认而已。事实
上,原先日本的战略设计,是希望能够籍着战争的打击,来逼中国让步与屈
服,成为支援日本大东亚战争的“保护国”,而非要全面占领与灭亡中国。
因为日本真正要准备决战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苏联,所以日军大本营原来
并无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但是在前线军队的请战压力之下,大本营却被迫
放弃原则,支持进攻南京的行动。而在日军攻占南京之后,统帅更无法阻止
部队纵兵大掠南京,这种不给中国留下和谈余地,硬要攻陷中国首都南京,

第276页
并且展开空前残酷的屠杀与掳掠的做法,当然是让国民政府,绝对不可能与
日本以和谈来解决两国的战争了。日本进攻南京之“失控作战”,犯了日本
想要迅速结束战争的政略与战略的大忌。

  原本日本政府所提的和谈条件,在十二月二日由蒋介石所召开的高级军
事首长会议之中,几乎得到与会所有人的同意,认为可以一试,以疏解中国
所受到的战场挫败。因为中国当时急需进口武器、训练新兵,与重新布阵的
时间,因此国民政府转告负责和谈调停的德国大使陶德曼,中国愿意在这个
原则下,与日本进行和谈。但是由于日军快速地攻占南京之后,日本军部的
立场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军部认为中国首都已被攻克,中国已无和谈的筹
码,因此立刻推翻了原先和谈的条件,增加了中国无法接受的条款。而日军
在南京的空前暴行,更是造成中国政府方面,无法与日本进行谈判的压力。
如此一来,中国政府根本不能与日军停战,中国人民也不可能支持和谈。

  所以日本攻战中国首都,以及对中国人民所施行的残暴行为,不但不能
达成速战速决的目的,反而使得中日战争无限的延长,这是日本侵略中国之
整个战略的危机所在。日本开始不知如何结束中日战争,只有将有限的战力
逐渐地消耗在中国的战略空间之中,因而它就越发感到自己在对美、苏大决
战之准备上的不足,最后日本只能以先发制人的方式突袭美国,铤而走险的
掀起太平洋战争,而最终战败亡国。这种由前线部队主导整个战争决策的方
式,终于成为日本整个战略布局的致命伤了。

23.9  中国决心继续作战到底

  而蒋介石坚持防守南京的主张,原来也是政略的考虑优于作战的考量。
唐生智已在蒋介石身边多年,参与诸多重要的军政决策,而临危出任没有人
愿意接的重任,当然是由其个人的勇气与决心。但是唐生智过度强调“牺牲
殉国”的作战指导原则,根本就不符合国家之持久抗日的战略指导原则,也
不符合当时战场作战的需要。当是抗日作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是设法在激烈
的抵抗中,仍要保全战力,以达到维持长期作战的目标。唐生智叫疲弱的华
军,在临时的防御工事内,采取极为僵化与呆板的死守,即不准主动出击以
扰乱日军的攻势部署,又没有掌控预备队进行防御决战,兵力原本已经不
足,防守的正面又太广,当然容易让日军攻破防线。

第277页
  唐生智这种没有战略考量的战场部署,实在是军事才能极差的表现。而
部队撤退没有事先详细的安排,全城撤退与破坏重要设施的规划又不周密, 
更显出他军事指挥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唐生智在接到撤退命令之后,还犹豫
观望,坐失安排撤退的良机,等到局势已乱,自己却草率慌乱的先行逃走, 

完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管道,这些都是造成南京撤退混乱的原因。至于唐生 
智本人狼狈地丢弃部队而离去的责任,蒋介石在事后并没有特别追究。

  南京的背水阵式,并非完全不宜防守,只要兵精粮足,是可以一战的,
当年太平天国就苦守南京达五年之久。而在淞沪会战之后,残破的华军极待
整补,因此很难再打出精采的保卫战。唐生智肯临危受命,固然是心志可
嘉,但是其能力与体力都不足以担当这个责任,虽然这场战争,无论如何都
是要以失败收场的,不过唐生智过于偏重“殉城”的战法,没有想到适当保
持全军的战力才是中国抗日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

  当时南京的防卫计划,应该先有灵活的部署,提前以小部队出击,让日 
军过早展开攻击阵式,以减轻攻击集中的力道,然后部署纵深防卫的部队,
更要有足够的预备队可以进行逆袭。特别是对于撤退的方式与路线,以及必
须破坏的重要建筑与装备,都要事先详细规划,这样南京保卫战就不致于落
到最后慌乱失控的地步。

  日军攻占了南京,并且以无法想象的残忍手法来对付中国的军民,但这
种历史上空前的暴行,不仅无法屈服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更为激起整个
中国民族的悲愤。中国人不怕死,也不怕凌虐,中国人即使真正的打完最后
一发子弹、流光最后一滴鲜血,也绝对不会对侵略者屈服与投降。虽然首都
被日军攻占了,但是中国仍然决定继续作战下去,日军内部则必须立刻面对
下一步要如何走的事实,最后日本还是一步步地陷入中国的战略陷阱之中。

  对于蒋介石而言,抗日的战略已非常的明显,中国可以丢掉首都,但是 
中国不会停止抗日,中国将继续引诱日军深入其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即使
这代表着更多的中国军民要牺牲,更多的领土遭到摧残与占领,但是中国决
心抗日到底。


www.ccina.com

中国失土收复论坛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www.npla.org/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