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
          第一章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
       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第一节 唐以前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
        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在沙俄侵华史上,领土掠夺占有首要地位。我国黑
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首
先遭到沙俄哥萨克军队的蹂躏。沙俄殖民主义者矢口否
认武装入侵中国领土的事实,硬说上述地区是俄国人"发  
现"的"无主土地",妄图一笔勾销自己的侵略罪责。他们
甚至打一耙,把中国政府在自己这块土地上捍卫主权
抵抗沙俄入侵的正义行为,说成是对俄国的"侵略"。为
了揭示历史真相,在叙述沙俄武装入侵中国的过程之前,
首先必须说明这个地区的历史沿革。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从远古起就是中华民族的祖
先劳动、生息和繁殖的地方。

  远在新石器时代,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就和中原地
区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黑龙江上源的石勒喀洞

第8页
穴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器物,如带刻纹饰的有分支的鹿
角、野猪牙制的工具、箭镞、有肩磨制石锛等,与中原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有的甚至完全相同。
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出土的陶器,也和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的陶器相似。这个地区的农业也是从中原传入的,当地
出土的石锄、石镰等主要劳动工具,形制与中原地区的同
类器物完全相同。殷周时代,贝加尔湖以东部落中使用
的金属器如铜戈等,是直接在中原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他们使用的陶鬲(li(4)利)等三足器,不仅在总体形式上和
古代中原地区的三足器相符,而且制作技术也是一样的。
在这同时,中原一带的金属也开始传入乌苏里江以东地
区。以上这些事实,苏联的一些考古学家,例如奥克拉德
尼科夫,过去也是明确承认的。[1]

  据历史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是我国古
代东北地区最早的居民之一。早在公元十一世纪,肃
慎向西周"贡木+苦(hu(4)户)矢石奴+石(nu(3)努)",[2] 建立了政治联
系。公元前一○一六年,肃慎贡使来朝时,周成王还命大
臣荣伯作《锡肃慎氏命》。[3]《左传》 记载周朝的四境时说:
___________
[1] 奥克拉德尼科夫:《石勒喀洞穴-黑龙江上游的古代文化遗存》,
远东考古队著作集1(苏联考古学资料与研究86)海参
崴附近砂石+责半岛的古代居址》(《苏联考古学资料与研究112)
海地区遥远的过去 1959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出版,第77116
134页;外贝加尔地区的三足器,载苏联苏联考古学1959年第3期。
[2] 国语.鲁语下
[3] 竹书纪年,第9卷,周纪一;史记,第4卷,周本记。"命"是
古代帝王以信物、爵位赐给臣下的诏书。

第9页
"及武王克商,...... 肃慎、燕、亳(bo(2)),吾北土也 " [1]
此可以看出肃慎与西周王朝的密切关系。

  汉代(公元前二○六---公元二二○年),肃慎又名
挹娄,[2] 臣属于以今吉林省农安县为中心的夫余。夫余是
汉朝的属国,隶玄菟郡。《后汉书》记载:挹娄"在夫余东北
千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ju(3) 举)接,不知其北所极"。[3]
《晋书》记载:挹娄"在不咸山(即长白山)北","东滨大
海","北极弱水,其土界广袤数千里。"[4] 由此可知,黑龙
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东至海岸,都是挹娄的分布地
区。[5] 三国时期(二二○--- 二六五年)肃慎(挹娄)同地
处北方的魏继续保持朝贡关系,曾进贡弓、木+苦矢石奴+石、皮
骨铁杂铠和貂皮等物。[6] 二六五年,晋朝代替了魏,肃慎
又向晋朝进贡木+苦矢石奴+石。[7] 北魏时,肃慎演变为勿吉。勿
___________
[1] 左传,鲁昭公九年。
[2] 后汉书》,85卷,挹娄传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晋书》,
第94卷,肃慎传载:"肃慎氏,一名挹娄。"
[3] 后汉书》,85卷,挹娄传
[4] 晋书,第98卷,肃慎传
[5] 奥克拉德尼科夫也认为:"在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和兴凯
湖附近,以及现代的东北,几千年来居住着河上渔人和农人 ...... 最初是古
代的肃慎、挹娄、勿吉和革+末革+曷。"(奥克拉德尼科夫:石勒喀洞穴-黑龙江上
游的古代文化遗存》)日本学者箭内亘也说:挹娄的北境"应该到达松花、
黑龙两江下游"。(满洲历史地理,第1卷,1913年东京出版,第226)
苏联考古学家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认为弱水是"黑龙江古称"。见古代
的黑龙江沿岸,载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与方志学会论从,第2册,1953
年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出版,第4页。
[6] 三国志,第3卷,魏书.明帝本纪;第4卷,陈留王本纪
[7] 晋书,第3卷,武帝纪

第10页
吉同北魏、东魏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四七一年到五五○年

朝贡不绝。[1] 同时,黑龙江上、中游一带的室韦、乌洛侯等
部,也纷纷向北魏和东魏朝贡。[2] 到了隋朝(五八九---
六一八年),勿吉被称为革+末革+曷(mo(4)he(2) 末合),它与中原地区

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革+末革+曷贡使曾向隋文帝表示归
附隋朝的愿望。[3] 随后,革+末革+曷著名首领度地稽率领千余家
移居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县),隋炀帝封他为金紫光禄大
夫、辽西太守。[4] 室韦也相继向隋朝纳贡。[5] 隋朝是一个短
暂的朝代,不久就被农民大起义的汹涌巨浪淹没了。代替
隋朝的是强大的唐朝。此后,随着唐政府对边疆地区统
治的加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的历史开始进入新的
时期。

      第二节 唐朝对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的管辖

  唐朝(六一八---九○七年)建立后,革+末革+曷和室韦等
族纷纷归附。八世纪上半期,在俄罗斯人形成统一的国家
___________
[1] 魏书,第100卷,勿吉传
[2] 魏书》,4卷,太武帝纪下:第100卷,乌洛侯传
吉传
[3] 隋书》,81卷,+末革+曷传
[4] 隋书,第81卷,+末革+曷传旧唐书,第199卷,+末革+曷传
隋书,第2卷,高祖纪下;第3卷,炀帝纪上;第84卷,
丹传

第12页
七百多年以前,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革+末革+曷、室韦的统

治,就开始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设立行政管辖机构。

  革+末革+曷原分为白山、粟末、汨咄、安居骨、拂涅、号室和
黑水七部,其中黑水、粟末二部最为强盛。七世纪中叶以
后,其他各部有的归入黑水革+末革+曷,有的并于粟末革+末革+曷。

  黑水革+末革+曷又分十六部,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和
库页岛。《旧唐书.室韦传》记载:"望建河 ...... 河源出突
厥东北界俱轮泊 ...... 屈曲东流,...... 又东流与那河、忽汗
河合,又东流经南黑水革+末革+曷之北,北黑水革+末革+曷之南,东流
注于海。"[1] 俱轮泊即今呼伦池,望建河是今额尔古纳河
和黑龙江的总称,那河包括今嫩江和与嫩江相连的东流
松花江,在同江县北注入黑龙江。忽汗河,金代称为胡里
改江,清代称为瑚尔哈河,后改称牡丹江。那河会合忽汗
河后东北流入黑龙江(望建河),所以说望建河"与那河、
忽汗河合"。望建河会合那河后,流经黑水革+末革+曷地区,"东
流注于海(即鄂霍次克海)"。居住在库页岛的黑水革+末革+曷称
窟说部。库页是窟说的转音。这就表明,黑水革+末革+曷分布
于今松、黑两江会合处以下的黑龙江两岸和库页岛一
带。黑龙江又名"黑水",黑水革+末革+曷就因居于黑龙江流域
而得名。

  当时,黑水革+末革+曷还处于比较低级的社会发展阶段,穴
地而居,"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牧畜狩猎而
___________
[1] 旧唐书》,199卷下,室韦传

13页
外,还从事农耕。各部有"酋帅",父死子继,世代相承。

  六三一年,黑水革+末革+曷开始向唐朝进贡,[1] 从此与唐的
政治关系日益加强。七二二年,唐玄宗封其酋长倪属利
稽为勃利州刺史。[2] "勃利"就是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
处的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七二五年,唐朝政府根据安
东都护薛泰的建议,在黑水革+末革+曷地区建黑水军。第二年,
又在黑水革+末革+曷最大的部落中设置黑水州都督府,其他各
部设刺史,以当地酋长为都督、刺史。都督赐姓李,并授云
麾将军和黑水经略使职,由唐朝中央政府派长史监督。[3]
黑水州都督府初属幽州都督府管辖,[4] 七四一年以后,转

归平卢节度使管辖。[5]

  黑水革+末革+曷的南面是粟末革+末革+曷。粟末革+末革+曷"依粟末水
以居",[6] 粟末水是松花江上游的古称。早在武德(六一
___________
[1] 册府元龟,第970卷。
[2] 新唐书》,219卷,黑水革+末革+曷传
[3] 旧唐书》,199卷,+末革+曷传新唐书,第43卷,地理志
七下。
[4] 旧唐书,第199卷下,+末革+曷传新唐书,第43卷,地理志
[5] 旧唐书9玄宗纪下,载:"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年)......
幽州节度副使安禄山为营州刺史,充平卢军节度副使,押两蕃、渤海、黑水
四府经略使。"又新唐书225安禄山传载:"天宝元年(七四二年)
以平卢为节度,禄山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按:"两蕃"指奚和契丹,"四府"即管辖契丹族的松漠都督府、管辖奚族的饶
乐都督府、管辖渤海的渤海都督府(即忽汗州都督府)和管辖黑水革+末革+曷的黑
水都督府。
[6] 新唐书,第219卷,黑水革+末革+曷传

第14页
八---六二六年)初年,粟末革+末革+曷人已纷纷归附唐朝。[1]
六六八年,粟末革+末革+曷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部众移

居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县),受营州都督管辖。六九六年,
松漠都督李尽忠杀死营州都督;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
部东走。武则天皇帝为了争取乞乞仲象,封他为震国公。
乞乞仲象死后,他的儿子大祚荣兼并乞四比羽的部众,以
忽汗河流域为中心,降服周围各部,声势大振,"地方五千
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自号震国王。七○五年,唐中
宗派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去招抚,大祚荣立即归附。七一三
年,唐朝以大祚荣所辖的地区为忽汗州,任命他为忽汗州
都督,加封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2] 忽汗州都督府也
称渤海都督府。[3]从此,粟末革+末革+曷"去革+末革+曷号,专称渤
海"。[4]

  渤海的辖境北接黑水革+末革+曷,东抵日本海。境内有五
京、十五府、六十二州。[5] 其中在乌苏里江以东的有定理、
安边、安远、率宾等府。率宾府以境内有率宾水(即绥芬
河)得名,治所设在今双城子(苏联称乌苏里斯克)。考古
发掘证明,率宾城规模宏伟,城内有许多宅邸、佛寺、衙署
___________
[1] 新唐书,第43卷,地理志七下。
[2] 旧唐书》,119卷下,渤海革+末革+曷传新唐书,第219卷,
海传
[3] 新唐书,第43卷地理志七下。
[4] 新唐书219卷,渤海传
[5] 新唐书,第219卷,渤海传。参看金毓黻撰渤海国志长编
14卷,地理考

第15页
等建筑物,"屋脊上饰有精美的龙头雕塑。"[1] 此外,在这

里还发现各种精美的金属器、瓷器和陶器,以及唐代的钱
币"开元通宝",等等。[2]

  《旧唐书》说渤海"颇有文字及书记"。根据考古发
现,渤海所用的文字,"大抵汉字居十之八九"。[3] 渤海还
经常派人到"京师(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4] 并抄回
《唐礼》、《三国志》、《晋书》等汉文书籍。[5] 上层人物大都
通晓汉族文艺,不少人能用汉文作诗。到了辽代,渤海人
大批迁居今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在金代,居于辽宁
的渤海人又迁徙到山东一带。由于长期与汉人杂处,渤
海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到元朝末年,陶宗仪在《南村辍耕
录》一书中已把渤海人列为"汉人八种"之一。[6] 留居原地
的渤海人,后来逐渐与女真人融合。

  室韦,包括乌固素室韦、东室韦、西室韦、大室韦、蒙
兀室韦、落俎(zu(3) 阻)室韦、婆莴室韦等二十多部。各部
有酋长,号称"莫贺咄",小部千户,大部数千户,散处川
谷,逐水草而居,集体狩猎。有些部落兼事农业,"剡
___________
[1] 奥克拉德尼科夫:西伯利亚古代居民及其文化,载列文、波塔波
夫编:西伯利亚民族志1956年莫斯科-列宁格勒出版,第103页;滨海
[2] 奥克拉德尼科夫:牡丹江东京城旁的渤海都城遗址,载苏联考
古学1957年第3期;鸟居龙藏:东北亚洲搜访记,第201页。
[3]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16卷,第21-22页。
[4] 新唐书,第219卷,渤海传
[5] 唐会要,第36卷;玉海,第154卷。
[6]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1卷,氏族

第16页
(yan(3) 眼)木为犁,人挽以耕"。部族内部没有赋税,但已出

现富人。酋长死,"以子侄继,无则推豪杰立之"。[1] 隋唐时
大约处在原始公社的末期。

  乌固素部居于"俱轮泊(呼伦池)之西南"。[2] 它的东
面有移塞没、塞曷支、东室韦等部。东室韦居 (nao(2) 挠)
越河(洮儿河)北一带。[3] 这是最南面的室韦部落。

  关于西室韦、大室韦、蒙兀室韦和落俎室韦的分布地
区,《旧唐书》记载:望建河自呼伦池"屈曲东流,经西室
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
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4] 前面说过,望建河是
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的和称,那河与望建河的会合处即
今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会合处。由此可知,上述室韦各部分
布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包括石勒喀河在内的黑龙江上、
中游一带。在赤塔地区,额尔古纳河、鄂嫩河、石勒喀河、
乌尔喀河和尼布楚河流域,"至今还保存一些与室韦 相
似的地名和河流名称:室韦、室维、石维、石夫卡、石凡
得"。[5] 其中西室韦和大室韦居于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
流域和黑龙江上游,[6] 再往东,黑龙江南岸是蒙兀室韦住
___________
[1] 新唐书,第219卷,室韦传
[2] 旧唐书》,第199卷下,室韦传
[3] 新唐书,第219卷,室韦传
[4] 旧唐书,第199卷下,室韦传
[5] 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古代黑龙江沿岸,载阿穆尔州地志博
物馆与方志学会论丛,第2册,第5页。
[6] 旧唐书记载:"那河之北有古乌丸之遗人,其北大山之北

17页
地,北岸是落俎室韦住地。

  在室韦各部中,最北面的是婆莴室韦,隋代称钵室
韦,"依胡布山而住"。[7] 胡布山即黑龙江以北西林木迪河
源的雅玛岭。[8]

  总起来说,室韦的分布地区南起洮儿河一带,北至外
兴安岭,西及石勒喀河一带,东邻黑水革+末革+曷。

  室韦在武德年间开始向唐朝政府纳贡。六三○年,
唐营州都督薛万淑派人招抚东北诸部,"奚、雨+羽+日(xi(2)习)、
室韦等十余部皆内附"。[9] 此后,唐朝为了加强对室韦地
区的统治,在这里建立了都督府,归平卢节度使管辖。[10]
唐政府任命许多室韦首领为都督、大都督、将军、郎将等

官。仅在八三九年三月,唐朝政府就发给"奚、契丹、室韦
等告身(即委任状)八十九通。"[11] 文献记载,先后由唐政  
府任命为室韦都督或大都督的有和解热素、阿朱、秩
___________
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199卷下,室韦传)那河以北的
大山,指大兴安岭的北端,据此可知大室韦分布于黑龙江上游。
[7] 隋书》,第84卷,契丹传
[8] 屠寄黑龙江舆图说:"雅玛岭,即古胡布山也,有二水出焉,北曰
西林木迪河,南曰牛满河"。(该书第3)牛满河即今苏联的布列亚河。西
林木迪河即今苏联的昔林札河。西林木迪河隋代称为"深末怛(da(2) )水",
是深末怛室韦居住的地区。隋书.契丹传记载:"从钵室韦西南四日程至
深末怛室韦,因水为号也。"这也证明,钵室韦所居的胡布山,位于西林木迪
(深末怛水)的东北。
[9] 资治通鉴,第193卷;册府元龟,第426卷。
[10] 旧唐书记载:"平卢军节度使镇抚室韦革+末革+曷。"见第38卷,地理

[11] 册府元龟,第976卷。 [11] 册府元龟,第976卷。

18页
(虫)、热论等人。[1]

  契丹族居于室韦的南面,分布在辽河以西,大凌河以
北,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西与奚族毗邻。

  契丹族来源于"东部鲜卑", [2] 分为八部。各部有酋
长,"若有征发,诸部皆须议合,不得独举",[3] 显然是处在
部落联盟的阶段。

  契丹是一个游牧民族。《隋书》说它"逐寒暑,随水草
畜牧"。[4]《旧唐书》说它"逐猎往来,居无常处"。[5]《辽史》
也说:"契丹之初,草居野处,靡有定所",[6] "有事则以功
战为务,闲暇则以田+文(tian田)渔为生。"[7] 这说明契丹人
过的是半游牧半渔猎的生活。约在九世纪下半期,契丹
内部在汉族影响下开始出现农业。

  从五世纪中叶起,契丹族即向北魏"岁贡名马"。六四
八年,契丹各部在首领大贺窟哥率领下归附唐朝。唐朝
政府在契丹居住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和峭落、弹汗等十
州,并任命窟哥为都督。[8] 唐朝还在营州设置东夷都护,
"以统松漠、饶乐之地。"[9] 松漠即松漠都督府,饶乐即管
___________
[1] 册府元龟,第972卷;唐会要,第96卷,室韦传
[2] 辽史,第63卷,世表
[3] 旧唐书》,第199卷下,契丹传
[4] 隋书,第84卷,契丹传
[5] 旧唐书》,第199卷下,契丹传
[6] 辽史,第32卷,营卫志中。
[7] 辽史,第31卷,营卫志上。
[8] 新唐书》,第219卷,契丹传
[9] 通典,第200卷,边防十六,契丹


第19页
理奚族的饶乐都督府。七四一年以后,松漠、饶乐二都督

府改归平卢军节度使统辖。

  唐朝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设置地方政权机构,进
行了有效的管辖。唐以后,辽、金、元、明、清各朝对这一
地区的统治继续不断地加强。

    第三节 辽、金、元在黑龙江和
        乌苏里江地区的统治

  九世纪后期,唐朝在黄巢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
下,日趋崩溃,地方藩镇纷起割据。九○七年,朱温
灭唐,建立梁朝。接着,在中国内部又出现了几个与
梁朝并立的政权,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国是其中之一。后
来俄罗斯人称中国为KHTAH,这个词就是"契丹"的转
音。

阿保机,姓耶律,原是契丹迭刺部的首领。十世纪
初,他在一些汉族地主的帮助下,统一契丹各部,并兼并
周围的一些部族,逐渐强大。九一六年,阿保机即皇帝
位,国号契丹(后改称为辽)。九二六年,阿保机攻灭渤
海,把渤海辖境全部并入契丹的版图。[1] 在此前后,分布
于黑龙江流域等地的室韦、黑水革+末革+曷等部也相继归附契
丹。辽称黑水革+末革+曷为"女真",从此,女真的名称代替了黑
___________
[1] 辽史,第34卷,兵卫志上。

第20页
水革+末革+曷 。[1]

渤海灭亡后,有一部分女真人开始向南迁徙,因此,
女真分布很广,黑龙江中游,乌苏里江上、中游,绥芬河流
域,东抵日本海,都是他们居住的地域。其中居于咸州
(今开原)东北至束沫江(松花江)之间的叫做"回跋",或
称"回霸"。居于宁江(今吉林省扶余县石头城)东北,直
至黑龙江中游的,叫做"生女真"。居于乌苏里江以东"极
边远而近东海(今日本海)"的,叫做"东海女真"。[2] 迁居
辽阳一带的叫做"熟女真"。在女真各部中,生女真最强
盛,"地方千里,户口十余万",分成许多部落,"小者千户,
大者数千户"。[3] 女真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熟女真
比较先进,后来逐渐与其他族人融合。生女真和东海女
真比较落后,主要靠渔猎为生,有的也以"耕凿为业","富
者以珠玉为饰,衣墨裘细布、貂鼠狐貉之衣",并开始"役
使奴隶",[4] 大约处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辽政府任
命女真酋长为节度使,许其世袭。[5] 此外,辽朝还在长春
路设置东北统军司,黄龙府(治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设
___________
[1] 三朝北盟会编,第3卷,记载:"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申,
番语(即契丹语)讹为女真,三国志所谓挹娄,元魏所谓勿吉,隋谓之
黑水部,唐谓之黑水革+末革+曷者,契丹阿保机承唐衰乱,开国北方,并合诸
番三十有六,女真其一焉。"
[2] 三朝北盟会编,第3卷。
[3] 同上。
[4] 同上。
[5] 契丹国志10卷记载:"女真服属大辽二百余年,世袭节度使,
兄弟相传,周而复始。"

第21页
置兵马都部司,咸州设置详稳司等机构,管理女真各部的
军政事务。[1]

  女真东北是五国部。五国部是剖阿里、盆奴里、奥里
米、越里笃、越里吉五部的总称。剖阿里,也称为"颇里"
或"婆离",分布于乌苏里江口的伯力一带,唐朝曾在这里

设置过勃利州。剖阿里、颇里、婆离和伯力都是勃利的转
音。奥里米部的奥里米城,在今黑龙江省绥滨县境内。[2]
《契丹国志》记载五国部分布地域说:"女真东北与五国为

邻,五国之东接大海"。[3]《三朝北盟会编》也说:"海东青
出五国部,五国之东接大海"。[4] 海东青是一种珍贵的名
鹰,盛产于黑龙江下游一带,因此,女真东北的五国部,其
东面的"大海",当然是鄂霍次克海。又《大明一统志》记
载五国头城以东,"分为五国"。[5] "五国头城"在今黑龙江
省依兰县。由此可见,五国部分布在依兰以东,乌苏里江
和黑龙江下游一带,东接鄂霍次克海。五国部同女真一
样,来源于黑水革+末革+曷。九八四年,五国部归附辽朝,辽朝命
他们留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统辖。
五国部内各设"酋帅",管理本部事务。一○ 三七年,辽朝
政府下令"罢五国酋帅,设节度使领之"。[6] 先后担任五国
________
[1] 契丹国志,第26卷。
[2] 奥里米城遗址,在今黑龙江省绥滨县。明代在这里设奥里迷驿
站。清代称"鄂里米古城",附近有鄂里米村。鄂里米是奥里米的转音。
[3] 契丹国志》,第10卷。
[4] 三朝北盟会编,第3卷。
[5] 天顺大明一统志,第81卷。
[6] 辽史,第33卷,营卫志下,部族下。


第23页
部节度使的有耶律仙童和萧陶苏斡等人。根据辽政府规
定,五国部每年要向辽朝交纳实物税,"岁贡貂皮六万五
千,马三百匹"。[1] 辽朝还在黑龙江下游亨滚河(阿姆贡
河)口附近的特林(今苏联蒂尔),建筑了奴儿干城。[2] 直
至十九世纪中叶,在这里还保存着辽、金时代的砖塔和经
幢等建筑物。[3]

  在乌苏里江以东,除了有女真人、五国部人之外,还
有乌惹部人。乌惹,金代称为兀的改,元代称为斡拙或吾
者,清代称为乌德赫或乌底赫,今苏联称为乌德盖。乌惹
人也来源于黑水革+末革+曷。[4] 乌惹部每年向辽朝缴纳鹰、马、
貂皮,作为贡赋。[5]

  室韦部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和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
流域等地。《契丹国志》记载:"太祖(阿保机)并诸番三十
六国,室韦在其中。"[6]《北番地里》也记载 :"今契丹尽有
奚、鞑靼、室韦。"[7]《五代史记》 也说:"契丹阿保机强盛,
________
[1] 辽史,第69卷,部族表。
[2] 元一统志》(辑本)2卷记载:"东北曰哈州、曰奴儿干,城皆勃
海、辽、金所建。"
[3] 拉文斯坦:俄国人在黑龙江1861年伦敦出版第193-196
页;鸟居龙藏:奴儿干都司考,载燕京学报194712月,第33期。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71卷记载:契丹"谓黑水(部)为恶弱国
土"。恶弱即乌惹的别译,可见乌惹来源于黑水革+末革+曷。
[5] 辽史,第13卷,圣宗本纪
[6] 契丹国志,第26卷。
[7] 契丹交通史料七种北番地里》(录自四库全书》《武经总要前
,第16卷下),第2页。

第24页
室韦、奚、雨+羽+日皆服属之。"[1] 辽在室韦部设节度使,归西北

路招讨司管辖。[2]

  辽朝是契丹贵族联合汉族地主建立的政权,在它统
治下的各族中,以汉族文化为最高,人数也最多。辽朝的
典章制度,大多仿自唐朝。在礼仪方面,辽朝杂礼,"汉仪
为多"。[3] 辽朝实行科举制度,考试诗文,更是完全模仿唐
朝。[4] 当时有很多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移居北方,他们带
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茫茫的草原上建立起乡村和城
镇。辽朝的都城临潢(今辽宁省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到
处可见到来自河北、山西等地的各阶层人物,包括官吏、
文人、杂技艺人、歌舞演员、僧尼道士等等。同时,也
有大批契丹人移居河北、山西等地,同汉人杂处。在契
丹人与汉人融合的过程中,辽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
时期。

  辽朝存在了二百多年,代替它的是以生女真完颜部
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金朝。

  生女真完颜部的先世分布于黑龙江中游一带,"随水
草为居","迁徙不常"。约在十世纪下半期,完颜部酋长
绥可率众南迁到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阿什河)一带,"耕
垦树艺",建筑房舍,开始定居生活,部族逐渐繁盛。绥

________
[1] 欧阳修:五代史记,第74卷,四夷附录奚传
[2] 辽史,第46卷,百官志;第35卷,兵卫志中。
[3] 辽史》,49卷,礼志一。
[4] 契丹国志,第23卷。

第25页
可死后,子石鲁统率部众,辽朝授给他惕隐的官职。石鲁
"耀武于青岭(庆岭)、白山(长白山)","入于苏滨(绥芬
河)、耶懒(雅兰河,也叫苏城河,在今苏联滨海边区东南)
之地",[1]势力迅速扩大。到其子乌古乃时,声势更盛,从

长白山、图们江、耶懒河,到黑龙江下游的五国部,都听从
他的号令。[2]当时,五国部节度使拔乙门叛辽,乌古乃把
他擒送辽朝皇帝。为此,乌古乃被封为生女真节度使,子
孙世袭此职。[3] 一一一三年,阿骨打继任生女真节度使
时,东北各部族因不堪辽朝政府的压迫,"诸部皆怨叛,潜
附阿骨打",[4]掀起反抗辽朝统治的斗争。
一一一四年九月,阿骨打集中主要兵力于来流水(拉
林河),击败辽军。为了争取渤海人归附,阿骨打提出了
"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5]并派人前往招抚。一
一一五年,阿骨打即皇帝位,更汉名(曰+文),国号大金。金兵
在阿骨打的统率下,攻城夺地,势如破竹,东北的名城重
___________
[1] 金史,第1卷,世纪。"耶懒之地",即耶懒河流域。耶懒,元、
明时称牙兰,清朝前期称为雅兰,嘉庆时(一七九六--一八二○,年开始称
为苏城。一八六○ 年吉林将军景淳奏称:"苏城,即古之雅兰城,在吉林(
吉林市)东南二千余里,其地崇山峻岭,滨临东海,尚有古城旧迹。苏城以
东海岸,即恰喀拉等"居住(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4卷,第4页)。光
绪年间(一八七五--一九○ 八年)绘制的珲春边界地方图标注:"苏城一
名雅兰城","苏城河一名雅兰河"。 [2]金史,第1卷,世纪
[3] 同上。
[4] 三朝北盟会编》,第3卷。
[5] 金史,第2卷,太祖本纪

第26页
镇,先后落入金兵手中。一一二○ 年,辽朝的都城临潢也

被金兵攻占。一一二五年,金兵俘获天祚皇帝,辽朝灭
亡。

  金朝的都城叫做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的白
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属蒲与路、胡里改路和恤品
路管辖。"路"是金朝行政区域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省",
路设节度使为最高行政长官。蒲与路的治所设在今黑龙
江省克东县西北十五里的古城,北临乌裕尔河,"乌裕尔"
是"蒲与"的转音。蒲与路的辖境从治所"北至北边界火鲁

火(田+童)谋克三千里"。[1] "谋克"是金朝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
单位,大致一谋克管三百户。火鲁火(田+童)谋克的位置,从位
于蒲与路治所以北三千里推算,当在外兴安岭一带。蒲与
路辖境东至屯河(汤旺河)流域,与胡里改路毗邻。胡里改
路的治所设在今牡丹江与松花江会合处的依兰旧城。胡
里改路即以治所濒胡里改江而得名。胡里改路的辖境从
治所"北至边界哈里宾忒千户一千五百里"。[2] "千户"即
猛安,是比谋克高一级的政权单位,一猛安辖七至十谋克。
哈里宾忒,元代称哈里宾或哈尔分,位于黑龙江下游敦敦
河口(今苏联阿纽依河口)附近,哈里宾忒猛安的治所就
设在这里,并建有城郭,称为哈州城。恤品路的治所设在
今苏联滨海边区的乌苏里斯克,即唐代率宾府的所在地。
___________
[1] 金史》,第24卷,地理志上。
[2] 同上。

第27页
《金史.地理志》记载:"太宗天会二年(一一二四年),以

耶懒路都孛堇所居地瘠,遂迁于此,......置节度使,因名
速频路节度。"[1] 由此可见,恤品路(速频路)原是由耶懒
路改置,只是将治所从东南濒海的耶懒西迁到恤品。《金
史.地理志》记载金朝的疆域说:"金之封疆东极吉里迷、
兀的改诸野人之境。"[2] 兀的改分布于黑龙江下游及乌苏
里江以东一带。吉里迷,元代称吉烈灭或吉烈迷,明代仍
称吉里迷,也称吉列迷,清代称为费雅喀,今苏联称为尼
夫赫(十月革命前称为基立亚克),分布于黑龙江下游及
库页岛。
___________
[1] 金史》,第24卷,地理志上。
[2] 同上。

第28页
《金史.食货志》记载:"上京、蒲与、速频、曷懒、胡里

改等路,猛安、谋克民户,计一十七万六千有余。"[1] "每岁
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2] 在各种赋税中,盐税也是重
要的一项,仅一一八四年蒲与、胡里改、恤品三路征收的
盐税就达二万七千贯。[3]

  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至今还可以找到金代的遗
址和文物。苏联考古学家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写道:
在阿穆尔州,"离米哈依洛夫区的波雅科沃村不远,保存
有辽金时代的一些巨大的村落遗址和土工事废墟"。[4] 在
康士坦丁区新彼得罗夫卡村北端,也有金朝"女真人的城
镇废墟"---"_中国城 遗址"。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四
角形城址,周围有厚实的土墙,高二至五公尺,宽六至七
公尺。墙上有圆锥形滑桔泥垒的塔楼的残迹,高一公分。
墙四周有大门"。[5] 奥克拉德尼科夫也写道:"金代时,今
苏联的滨海地区曾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在渤海国的
率宾城(后为金兵所占并焚毁)附近修建了傅尔丹城。这
里保留着许多纪念金代统治者的宏伟的墓地建筑,其中
___________
[1] 金史》,第50卷,食货志五。
[2] 同上。
[3] 金史,第49卷,食货志四。
[4] 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古代黑龙江沿岸》,阿穆尔州地志博
物馆与方志学会论丛,第2册,第8页。
[5] 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古代黑龙江沿岸》,阿穆尔州地志博
物馆与方志学会论丛,第2册,第8页;阿穆尔州考古图资料》,载同上
书,第3册,1955年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出版,第15页。

第29页
包括保存完好的石雕乌龟,龟背上驮着铭有碑文和龙纹

的石碑。在滨海地区到处都可见到当时的古堡、道路、矿
场的废墟。"[1] 此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大量"咸平元宝"、
"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崇宁重宝"等宋、金中国钱
币。[2] 这些考古发现,同文献记载一样,都有力地证明黑
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是在中国金朝的版图之内。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核心建立的王朝。

  蒙古族唐代称为蒙兀室韦,是室韦的一部,原来居
住在黑龙江中游一带,后迁移到鄂嫩河流域。辽代称为
___________
[1] 奥克拉德尼科夫:西伯利亚古代居民及其文化,载列文、波塔波
夫编:西伯利亚民族志,第104页。
[2] 奥克拉德尼科夫:海滨地区遥远的过去,第271、384页。

第30页
萌古或蒙骨,"受契丹皇帝管辖"。[1] 辽朝末年,蒙古归附

金朝。[2] 金朝政府还把蒙古编入军队,称为"萌骨 (jiu 久)军"。[3]

  十二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蒙古族对金叛服无
常。金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曾派遣"小龙虎大王
镇守蒙古";[4] 并用官爵笼络蒙古族的上层人物。著名的
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就曾被任命为札兀忽里(官名),他的
义父脱斡邻勒也同时被封为王。[5]

  十二世纪末年,金朝日趋衰微,铁木真乘机崛起,他以
斡难河(鄂嫩河)为中心,先后兼并了塔塔儿、蔑儿乞、克
烈、乃蛮等部,统一了大漠南北,并把势力伸展到额尔齐
斯河上游一带。一二○ 六年,铁木真大会诸部首领于斡难
河源,即大汗位,称"成吉思汗",从此,所属诸部不分蒙古
与非蒙古,都用"蒙古"这一族名。一二一五年,成吉思汗
派兵进入东北地区。一二二七年成吉思汗去世,子窝阔
台继汗位。这时,东北大部分地区尚为金朝叛将蒲鲜万奴
所割据,号称"东夏国"。一二三三年,窝阔台派皇子贵由
东征,灭"东夏国",统一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6] 第
___________
[1] 拉施德:史集》,俄文本,第1卷,第2册,1952年莫斯科出版,第
21页。
[2] 三朝北盟会编9赵良嗣奉使录记载,金朝使臣通知宋使
赵良嗣说:"沙漠之间,是鞑靼、萌古子地方,两国君长,并已降败了本国。"
[3] 金史,第44卷,兵志
[4] 三朝北盟会编,第243卷,引炀王江上录
[5] 元朝秘史》,4卷;元圣武亲征录多桑蒙古史》,中译本,上
册,1962年上海出版,第40、42页。 [6] 元史,第59卷,地理志二。

第31页
二年,金朝也为蒙古所灭。一二六○ 年,忽必烈继汗位,

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大元。一二七九年,元军攻灭南宋。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简称辽阳
行省),下辖辽阳、沈阳、广宁、大宁、东宁、开元、水达达等
七路。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属于开元路和 水达达路。

  《元史.地理志》记载:水达达路,"土地旷阔,人民散
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分领混同江南
北之地设官牧民,随俗而治。"又载:"有俊禽曰海东
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土贡。"[1]当时
混同江包括现在的松花江,以及松花江注入黑龙江以后
的整段黑龙江下游。[2] 奴儿干指黑龙江口一带,有时也专
指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元朝还在奴儿干设立东征元帅
府,[3] 以镇守库页岛和黑龙江口一带。库页岛,元时称为
"骨嵬"。一二六四年,骨嵬部骚扰吉里迷,忽必烈下令 "征骨嵬"。[4]
其后屡经招捕,骨嵬首领"玉善奴、瓦英等

乞降",每年向元朝政府缴纳毛皮作为贡赋。[5] 元人黄晋
___________
[1] 元史,第59卷,地理志二。
[2] 元一统志》(辑本)2卷载:"混同江,发源长白山,北流经渤海
建州,会诸水东北流,经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的白城),下达五国头城
(今黑龙江依兰县)北,又东北流注于海。"
[3] 辽东志,第9卷载:"奴儿干都司,元为东征元帅府"。可见
元代的东征元帅府和明代的奴儿干都司设立在同一个地方。奴儿干都司
的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该书辽海丛书本第10)
[4] 元史,第5卷,世祖本纪
[5] (元)苏天爵:国朝文类》,41卷,招捕辽阳骨嵬条。

第32页
描述东征元帅府的山川形势和居民生活情况说:"东征元

帅府,道路陷阻,崖石错立,盛夏水活,乃可行舟,冬则以
犬驾耙(即雪橇)行冰上,地无禾黍,以鱼代食,乃为相山
川形势,除道以通往来,人以为便。斡拙、吉烈灭,僻居
海岛(库页岛)"。[1] 在东征元帅府所在地特林有一座庙
宇--"观音堂",并立有一座纪事的石碑。[2] 在一二九
七年以前,元朝已设有"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3] 一三
五五年,元朝为了加强对黑龙江下游的统治,又"立吾者
(斡拙)野人、乞烈迷等军民万户府于哈儿分之地"。[4] 在
黑龙江口一带,元朝也设有千户所,由吉里迷人担任千
户、百户等官,如"吉烈迷人百户盖分,千户皮牙思",
"吉烈迷百户乞失乞","吉烈迷百户兀劝吉"等等。[5] 此
外,元朝还在黑龙江下游驻扎军队,守卫边疆;在水达达
路设置屯田总管府,管理屯田事务。征东招讨使阿八赤
之子寄僧,就曾担任过水达达屯田总管的达鲁花赤。[6]
___________
[1] 黄晋:金华黄先生文集》,第25卷,鲁国公札刺尔公神道碑
[2] 乾隆元年盛京通志15卷载:"海边古城:(位于宁古塔)城东
北三千余里,在混同江东南入海处。城外有元碑。"又敕修永宁寺碑记
载:永乐"十一年(一四一三年)秋,卜奴儿干西,有站满泾,站之左,山高而
秀丽,先是已建观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势优雅,粲然可观。"这说明,
在明初建永宁寺之前,这里已有观音堂存在。
[3] (元)苏天爵:国朝文类》,41卷,招捕辽阳骨嵬条。
[4] 元史,第44卷,顺帝纪
[5] (元)苏天爵:国朝文类》,41卷,招捕辽阳骨嵬条。
[6] 元史,第129卷,来阿八赤传。"达鲁花赤",蒙语,意为总辖官。

第33页
汉人百户张成也曾奉命率所部军,携带妻儿,随同阿八

赤"往水达达路屯田镇守","至黑龙江之东北极边"屯
营。[1]

  黑龙江中游北至外兴安岭一带隶属于开元路。据
《开元新志》记载,在开元路的北境,有"乘鹿出入"的"北
山野人"。[2] 所谓"北山",指的是外兴安岭。"乘鹿出入"
的"北山野人",就是游猎于外兴安岭一带的使鹿部。一

二六六年,忽必烈在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南部,设置
了恤品(率宾)路宣抚司。[3] 后来恤品路宣抚司裁撤,并入
开元路。元朝还在今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以东的西
林(失邻)河流域,设置失邻千户所;[4] 在雅兰(牙兰)河流
域,设置牙兰千户所。[5]

  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等地,元代是成吉思汗
弟弟哈萨尔家族的世袭封地。拉施德《史集记载》:"蒙哥
汗时,术赤哈萨尔有几个老妻还活着,蒙哥很敬重她们。
(术赤哈萨尔儿子)移相哥和术赤哈萨尔宗族的帐幕和游
牧驻扎地,分布在蒙古东北境内额尔古纳河、呼伦池和海
拉尔河一带,距斡赤斤乃颜的儿子只不干和孙子塔察儿
的帐幕很近"。[6] 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尼布楚还保存有
___________
[1] 罗福颐:满洲金石志》,第5卷,管军上百户张成墓碑
[2] 转引自陈循:寰宇通志,第116卷,第11页。
[3] 元史,第6卷,世祖纪三。
[4] 明太祖实录,第175卷,洪武十八年九月甲申条。
[5] 同上书,第142卷,洪武十五年二月壬戍条。
[6] 拉施德:史集,俄文本第1卷,第2册,第52页。

第34页
元代树立的成吉思汗纪功碑。再往西,直至贝加尔湖一

带,是巴尔忽等部的分布地区。以上各地都属于岭北行
省管辖。

  为了加强各地区的联系,元朝在辽阳等行省设置了
许多驿站和狗站,通称为站赤。这些站赤星罗棋布,纵横
交织,构成了好几条交通线。其中有通往黑龙江中游失
宝赤万户府的,有通往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永明城的,
也有通往黑龙江下游东征元帅府的。[1] 后一条交通线,以
庆云站(今辽宁省开原县西北庆云堡附近)为起点,经上
京(阿城南面的白城),然后沿松花江、黑龙江而下,过乌
苏里江口、哈儿芬、末鲁孙等地,最后到达东征元帅府附
近的末去站(也称末吉,明代称满泾站,位于亨滚河口北 岸)。[2]
从末鲁孙至末去共有十五站,是所谓"狗站"。每站

有站民二十户,狗二百只,狗车若干辆。"狗车以木为之,
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3]

  元朝还把奴儿干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当时的刑法
规定:"诸流远囚徒,惟女直流湖广,余并流奴儿干及取海
青之地。"[4]

  因此,有很多汉人和其他族人被流放到这里,

其中有些是犯罪的官吏。例如:"脱思马部宣慰使亦怜真,
坐违制不发兵,杖流奴儿干之地";御史成圭、李谦亨被
___________
[1] 析津志》,永乐大典,第19426卷;经世大典站赤七,见
永乐大典,第19422卷。
[2] 经世大典站赤七。见永乐大典,第19422卷。
[3] 元一统志(辑本),第2卷,第220-221页。
[4] 元史,第103卷,刑法志二。

第35页
"窜于奴儿干地";"宦者孛罗帖木儿坐罪,流奴儿干地";

"流诸王曲吕不花于奴儿干";浙江行省平章政事"韩嘉纳
以赃罪,杖流奴儿干以死",等等。[1] 由于当地人民以渔猎
为业,不产布帛粮食,流放者的衣食全靠从内地运送。随
着流放人数的增多,运载囚粮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一三
一九年,有些官员就曾指出:"有似这般运送呵,站赤每
消乏的一般"。他们建议,今后对流犯应加区别,重罪"发
将奴儿干地面里去",轻罪"教这壁肇州(治所在今黑龙江
省肇东县四站八里城)屯田里住着"。[2] 这说明当时流放
到奴儿干的人,为数相当可观。

  元代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女真、
水达达、兀者、吉里迷等族,有的靠打渔为生,有的"逐水
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有的也从事耕织。元朝政府把他们
编入户籍,每年征收赋税。至顺年间(一三三○ --一三
三二年),水达达路交纳"钱粮"的户数有二万九百零六 户。[3]
据《经世大典》记载:"女直(女真)、哈里宾、水达达

等处,每岁进送鹰鹞"。[4]《元史》 也记载:"水达达分地,岁
输皮革";"征东(元帅府)末吉地(亨滚河口北岸)兀者
户以貂鼠、水獭、海豹皮来献,诏存恤三岁"。又载:岁课
___________
[1] 元史,第27卷,英宗纪;第29卷,泰定帝纪;第205卷,
麻传
[2] 元典章,新集,刑部刑法
[3] 元史,第59卷,地理志二。
[4] 经世大典站赤。见永乐大典,第19420卷。

第36页
"恤品路布一千尺"。[1] 此外,吉里迷人、水达达人和女真

人还有服徭役和兵役的义务。一二六三年,忽必烈就从
"女真、水达达、乞烈宾(吉里迷)地,佥军三千人"。[2] 一二
六七年,又征调了"女真、水达达军三千人。"[3]

第四节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辖境

  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的统
治,建立了明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
着手统一东北地区。一三七○ 年,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
献辽东州郡地图和兵马钱粮册籍,归降明朝。[4] 接着,明
都指挥使马云率兵抵达辽阳,并建立行政机构--定辽
都卫指挥使司。一三七五年,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改为辽东
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下设定辽、广宁、东宁、义
州、金、复、海、盖、宁远、沈阳、铁岭、三万、辽海等二十五
个卫,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海口,北至
开原。[5] 辽东都司建立后,元朝官吏纷纷归降,其中有海
西右丞相、朵颜元帅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黥海千户和
___________
[1] 元史,第9卷,世祖纪六;第28卷,英宗纪第94卷,
货志二。
[2] 元史,第98卷,兵志
[3] 元史,第6卷,世祖纪三。
[4] 明太祖实录,第61卷,洪武四年二月壬午条。
[5] 辽东志,第1卷,疆域

第37页
牙兰千户等。[1] 一三八七年六月,明大将军冯胜率大兵

进击农安等处的元军,元将纳哈出所部二十余万众归
降,[2] 这对明朝统一东北地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后,
明朝又进军松花江、贝尔湖和斡难河流域等地,清除元
军的残余势力。[3] 一四○ 三年,明朝政府派人到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吉里迷等族人民。明人严从简
在《殊域周咨录》中说:"本朝永乐元年(一四○ 三年),
遣行人邢枢偕知县张斌往谕奴儿干,至吉烈迷诸部招抚
之。" "于是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诸酋长悉境来
附"。[4] 明辽东都指挥佥事毕恭在《辽东志书序》中也说:
"东北至奴儿干,涉海有吉列迷诸部落,东邻建州、海西、
野人女直","永乐初,相率来归","咸属统内"。[5] 由于女
真、吉里迷的归附,明朝顺利地完成了统一东北地区的事
业。

  为了管理女真、吉里迷、达斡尔、蒙古等族人民,一四
三年至一四○ 九年,明朝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
___________
[1] 明太祖实录,第142卷,洪武十五年二月壬戌条;第153卷,洪
武十六年四月癸亥条;第175卷,洪武十八年九月甲申条;殊域周咨录》,
第23卷,兀良哈
[2] 明太祖实录,第182卷,洪武二十年五月丁未条;全边略记
第1卷蓟门略,第10辽东略
[3] 明太祖实录,第190卷,洪武二十一年四月乙卯条;明太祖实
,第220卷,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庚申条;第239卷,洪武二十八年六月辛
巳条。
[4]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第24卷,女直
[5] 辽东志辽东志书序

第38页
黑龙江、精奇里江、格林河、亨滚河、乌第河和乌苏里江流

域,设置了一百三十个卫。一四○ 九年,奴儿干卫官员忽
刺冬奴等进京奏称,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明
政府采纳这一建议,下令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康
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1] 一四一一年
春,太监亦失哈和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领官兵千余人,乘
大船二十五艘,顺黑龙江而下,在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
正式设立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一级地
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2]

  奴儿干都司直属明朝中央政府,设有都指挥使、都指
挥同知和都指挥佥事等行政长官,[3] 以及经历、吏目等其
他官吏。在都司的所在地,有五百名驻防军戍守,两年轮
换一次。[4] 此外,有时还不定期地派驻大批官兵,例如一
四二七年,曾增派官兵达三千人。[5] 明朝政府还经常派遣
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巡视。例如太监亦失哈,在一四一一
年至一四三三年间,就曾十次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奴
儿干等地。一四一二年,亦失哈还亲自到库页岛视察之。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记载:永乐十年(一四一二年),
"中官亦失哈等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

___________
[1] 明太宗实录,第62卷,永乐七年闰四月己酉条。
[2] 满洲金石志稿,第2册,第3-6页。
[3] 奴儿干都司建立时,以都指挥同知为最高长官,一四二七年始设
都指挥使。
[4] 明太宗实录,第94卷,永乐十二年闰九月壬子条。
[5] 明宣宗实录,第31卷,宣德二年九月乙巳条。